2025年高考歷史必備的考點知識歸納
2024-09-27 14:51:55網絡整理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
1.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標志:建立在雇傭勞動基礎上的手工工場的產生。資本主義萌芽是一種新的生產關系,指的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轉變,而手工工場只是資本主義萌芽的生產組織形式,其本質是對勞動力剩余價值的剝削。
2.“火藥、羅盤針、印刷術——這是標志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項偉大發明”。主要是指這三項中國的發明傳播到歐洲,推動歐洲資產階級戰勝封建制度。
3.近代自然科學產生的標志:天文學革命(1543年(天體運行論)發表)。它揭穿了中世紀流行的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說”和所謂的“上帝賦予地球以特殊地位”的說法,摧毀了上帝創造世界的謬論,使自然科學從神學和傳統的“地球中心說”的束縛下解放出來,開始以人和自然為觀察、研究的對象。
4.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的標志性人物: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共產黨宣言》1893年意大利版序言),其長詩《神曲》揭露了教會的貪污腐化和封建統治的黑暗殘暴。
5.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的標志:1640年11月英國新議會的召開。在新議會中,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結成“反對派”,提出了限制王權的要求,而限制王權實際上等于部分地奪權,已經開始具備了革命的含義。
6.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完成的標志:1688年“光榮革命”。這次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之后確立了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為英國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
7.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標志著一個新的歷史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因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反映了當時整個世界的要求,代表了社會發展方向,在其影響下,歐美許多國家都進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匯成了一股資產階級革命的浪潮。 8.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的標志:1689年《權利法案》的制定。《權利法案》的主要精神就是以明確的條文,從立法權、司法權、稅收權、軍權等方面限制王權,同時將議會擁有的自由和權利用法律的形式予以肯定。
9.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形成標志著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統治地位的確立。因為從此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益的法律具有了至高的地位。
10.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標志著:(1)英國開始確立海上霸權;(2)英國開始積極進行海外殖民擴張活動;(3)西班牙海上實力的喪失。 11.三次英荷戰爭(1652—1674年)標志著荷蘭的“世界海霸”和“世界商霸”地位的喪失。
12.七年戰爭(1756—1763年)中英國打敗法國,標志著英國確立了世界殖民大帝國地位。從此,老牌的殖民強國西班牙、荷蘭和法國再也無力與英國抗衡。 13.法國大革命開始的標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該事件說明法國人民在資產階級的號召下開始用暴力向封建專制統治勢力發起進攻,而巴士底獄恰是法國封建專制統治的象征物。
14.法國從傳統的臣民社會跨入近代的公民社會的法律標志:1791年憲法。該憲法是法國歷史上的第一部憲法,標志著“法治”取代了“人治”。
15.法國大革命結束的標志:“熱月政變”。“熱月政變”是結束過時的雅各賓派“恐怖政策”,恢復和建立資產階級正常統治秩序的轉折點。
16.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的標志: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形成。20世紀初,在資本主義經濟體系、資本主義政治體系形成的基礎上,資本主義殖民體系最終形成,從而構成了完整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世界成為密不可分的整體。
17.《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因為宣言第一次較為完整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
18.美利堅合眾國誕生的標志: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的發表。該宣言宣告北美殖民地正式獨立。
19.亞洲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和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標志著亞洲覺醒。主要指出現了新的由資產階級領導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
20.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的標志:1857年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爆發。只有形成了世界市場,經濟危機才會擴展到全世界,變成世界性經濟危機。 21.1776年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一書,標志著自由主義的產生,也標志著歐洲經濟政策由傳統的保護主義到自由競爭的轉變。該書主要內容是要求進一步解除封建束縛,實行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主張放任自由,把自由競爭當作永恒的法則。 22.英國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工業革命主要是指產業技術的革命,“珍妮紡妙機”的出現表明首先在棉紡織業中引發了發明機器、進行技術革新的連鎖反應,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
23.工業革命完成的標志:機器制造業的出現。它說明大機器生產已經基本上取代了工場手工業。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
一、分封制
目的:鞏固國家政權
內容:①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貴族,②受封者義務——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③受封者權利——職位世襲、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
作用: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管轄。②擴大了統治區域,開發了邊遠地區;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但諸侯國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埋下分裂割據的隱患。
二、宗法制 定義:宗法制是依據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統治的一種社會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制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里。 影響: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以宗法制為核心,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四、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形成 內容:①建立“皇帝”稱號,確立皇帝制度。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由皇帝總攬,從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②設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太尉——負責全國軍務。③在地方推行郡縣制:郡縣的長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響: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和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極作用:加強對人民的壓榨,容易導致暴政,造成階級矛盾的激化。 五、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背景:漢初郡國并行,出現王國問題 措施: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作用: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局面。
六、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
背景:唐末至五代出現了藩鎮割據混亂局面
措施:①軍事上收精兵: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加強禁軍、強干弱枝。②行政上削實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③經濟上制錢谷: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響: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七、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權,強化皇權。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八、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擴大
概況: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十個行省和宣政院轄區
意義:加強了對全國的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是中國行省制的開端。
九、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加強皇權:①太祖廢丞相,設六部;廢行省。②成祖內閣的創立。實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清朝:雍正帝設軍機處(上傳下達)——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
十、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西周——世卿世祿制 戰國-秦——軍功爵制,漢代——察舉制,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宋—清朝——科舉制 監察制度的演變 秦代——御史大夫監察百官,漢代——出現刺史監察地方,宋代——通判監察地方, 明清——廠衛、六科給事中和按察使司
高中歷史常考知識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及評價
1、原因:
(1)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社會地位較低的士,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他們代表本階層或政治派別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張。
(2)政治和經濟大變動,導致教育和學術領域也發生變化。社會上形成一些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學者和思想流派。這些學者和思想流派,被稱為“諸子百家”。
(3)學派之間的互相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
2、評價: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
二、孔子和早期儒學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魯國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論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后人尊稱“至圣”。
2、早期儒學:
(1)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愛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做到待人寬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學派的兩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孟子主張“性本善”。
荀子也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著名論斷。
(3)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他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會動蕩的根源,在于人們的行為違背了自然,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
(2)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學說。
2、法家:
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是戰國末期的韓非子。主張君主要以法治國,利用權術駕馭大臣,以絕對的權威來震懾臣民,提出了系統的法治理論。法家把君主的權力提高到極點,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一、 從“無為”到“有為”
(1)原因:秦末戰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
(2)目的: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減輕田租、赦免自賣為奴婢者為庶人、讓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賦稅和徭役等。
(4)結果: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生息,漢朝的經濟實力逐漸恢復和增強,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國力日盛。
(5)漢初面臨的社會問題:
內:諸侯國的勢力日益膨脹,土地兼并嚴重,割據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為患,邊關危機,威脅著西漢的穩定。
(6)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一形勢的發展需要,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董仲舒其人:
漢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漢武帝在位期間,董仲舒曾三次參加對策,闡發他的儒學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張:
(1)為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提出不在儒家六經范圍之內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 (2)為了加強君權,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
(3) 董仲舒還提出了“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后人歸納為“三綱五常”。
三、儒學成為正統
1、儒學興起的原因:漢武帝起用很多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儒家學說成為政府選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標準。士人紛紛研習儒家經典,儒學得以大興。
2、儒學教育狀況:
(1)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設立專事研究和傳播五經的教官,稱為“博士”。自此,教育為儒家所壟斷。
(2)興辦太學,儒家五經博士負責教授,學完經考試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使非貴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憑太學資格做官;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3)在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統。儒學于各郡縣得到推廣,在民間開始處于獨尊的地位。
3、結果: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相關推薦:
高考歷史復習方法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