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歷史要記住必備的知識要點
2024-09-27 14:49:24網絡整理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
一、 過渡時期(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總路線
1.內容:一化三改造(即國家工業化,有計劃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2.特點:發展生產力(工業化)與變革生產關系(三大改造)同時并舉。
二、“一五”計劃(1953年開始實施,1957年提前超額完成)
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業布局,社會主義工業化因此全面展開。
三、三大改造
1、內容
(1)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2)手工業(跟農業相似)
(3)資本主義工商業:和平贖買(創舉)
2、意義:標志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3、評價: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最深刻的社會變革;但遺留了許多問題。
四、中共八大的正確決策
1、主要內容:
(1)國內的主要矛盾:人民對于建立先進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的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2)主要任務:大力發展生產力,把中國盡快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總任務:把我國建設成為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4)經濟建設方針: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既反保守又反冒進)
2、影響: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五、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大躍進”(1958)
主要表現為大辦工業、農業,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的高速度。違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費,使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2、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
錯誤地認為社會主義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產關系的變革上盲目求快求純。脫離農村生產力水平,挫傷了他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后果:使得以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風”為主要標志的“左”傾錯誤嚴重泛濫開來,造成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破壞。
教訓:①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國情出發,正確分析國內主要矛盾。實事求是,尊重客觀規律。
②生產關系的變革必須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經濟建設既要防左,又要反右;循序漸進反急于求成。
六、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及其意義
1、主要內容
(1)思想路線: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前提)
(2)政治路線: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關鍵)
(3)組織路線: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黨中央領導集體(保證)
(4)偉大決策:改革開放
2、 歷史意義:
(1)偉大轉折:開始由“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經濟建設為中心,
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從“左”傾思想轉為實事求是。
(2)光輝標志:①標志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的正式開辟 ②標志著改革開放正式拉開 ③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發展新時期
七、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背景、主要內容和作用。
1.背景:原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嚴重地挫傷了廣大農民的勞動積極性,阻礙了農村生產力發展,經濟處于徘徊狀態。
2.內容: ①概念: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把土地長期承包給各農戶使用,農業集體生產變為分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②步驟:安徽、四川率先實行——1978年底11屆3中全會提出應建立農業生產責任制,但當時還“不許包產到戶”——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的“雙包”生產責任制——1982年,中央認為“雙包”責任制的性質是社會主義的,從此全國推廣。
3.作用:(1)把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開,農民獲得生產和經營的自主權,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2)為中國農村由自給半自給的自然經濟向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轉化創造了條件。
八、講述國有企業改革的背景、主要內容和作用。
1.背景:長期以來,國有企業政企職責不分,企業經營權集中在政府手里,企業沒有自主權;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職工吃企業的大鍋飯,各方面積極性都不高,企業缺乏活力。
2.內容:
① 大致經歷兩階段:一是試驗探索階段(從1978——1984年);二是全面改革階段(從1985——現在)。
② 主要從三方面入手:(所有制、管理體制、分配制)
一是把單一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共同發展的格局;
二是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推行多種形式的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
三是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的多種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在經濟發展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③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后,國有企業改革步伐加快,在大中型企業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邁進。
3.作用: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實力,逐漸形成了一批有實力和活力的大企業集團,使國有企業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國民經濟的穩定和健康發展。
高考歷史考點知識
考點1 農業
(1)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
①原始社會的刀耕火種、石器助耕;
②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技術,成為中國傳統社會的主要耕作方式。
(2)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①春秋時期出現貴族個體占有土地的現象,私田大量開墾;
②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承認了土地的私有,加速了土地國有向私有的轉變;
③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3)小農經濟的含義
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為基本單位,精耕細作,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4)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①經濟形態上: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
②耕作方式上:鐵犁牛耕為,實行精耕細作。
③土地制度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為主。
④經營方式上:小農個體經營為主。
考點2 手工業
(1)官營手工業
官營手工業的特點:官府壟斷生產;工藝技術水平高;生產規模大;產品僅供貴族和官府使用;產品主要是武器等軍需品和奢侈品。
(2)紡織、冶金、制瓷方面手工業生產的主要成就
略(見課本)
(3)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征
①建立在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之上;
②官營、民營和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并存;
③手工業部門不斷增加,勞動分工越來越細;
④生產技術不斷進步;
⑤生產規模擴大,在明清出現手工工場;
⑥經濟重心南移與手工業分布呈相應的變化;
⑦長期領先于世界。
考點3 商業
(1)"市"的形成發展
市的發展特點由有時間和區域的限制到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注意漢至唐前期、唐后期、北宋。
(2)主要商業城市與著名的商幫
①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
②唐代:長安、洛陽、揚州、益州(成都)、廣州
③宋代:開封、杭州
④元代:大都(北京)、杭州、泉州
⑤明清時期:晉商和徽商
(3)古代商業發展的特點
①建立在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之上,作為自然經濟的補充存在;
②宋元時期空前繁榮;
③國內貿易、邊境貿易和國際貿易全面發展;
④長期處于封建政府的壓制和控制之下發展;
⑤在發展中出現了類似于銀行的柜坊、類似于匯票的飛錢,紙幣也較早出現。
考點4 主要經濟政策
(1)重農抑商政策
①重農抑商政策:商鞅變法首倡重農抑商的政策;
重農抑商政策是中國封建王朝基本的經濟政策。
含義:強調發展農耕,限制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目的:維護小農經濟,以確保賦役的征派和賦稅的征收,達到鞏固封建統治的目的。
②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
A積極性:一定時期(封建社會前期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情況下),促進經濟發展,有利于保障社會穩定;
B消極性:在封建社會后期尤其是明清時期使,阻礙了社會經濟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海禁政策
①海禁政策:明清時期實行的一種經濟政策,它禁止中國人民赴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正常貿易。
②海禁的影響: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勢力對中國的侵略,一定時期維護了國家的安全,但阻礙了中外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導致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中國日益封閉落后。
高中歷史必背知識
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道家學派的老子和莊子;儒家學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學派的墨子;法家學派的韓非子等。
孔子觀點:思想的核心是仁;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
孟子觀點:把孔子的“仁”發展成為更加系統的“仁政”思想;進一步提出“民貴君輕”;主張“性本善”。
荀子觀點: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主張“性本惡”。與孔孟相比,增加了法治的內容
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西漢,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張:“春秋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三綱五常”
為了推廣儒學,漢武帝在長安興辦太學。此后,儒學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也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宋明理學:
南宋:朱熹,他是宋朝理學的集大成者,觀點:天理是作為道德規范的三綱五常,強調“存天理,滅人欲”。其著述《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后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
“離經叛道”的李贄,自稱“異端”,挑戰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
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共同觀點:反對君主專制獨裁,重視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批判繼承傳統儒學,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
黃宗羲認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顧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他還主張“經世致用”,著有《天下郡國利病書》;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啟示了近代人們的思維方法。
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搜索
智者學派:普羅泰格拉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 蘇格拉底:認為“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提出“美德即知識”,而教育可以使人認識自己已有的美德。
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要求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其實質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
文藝復興開始于意大利,首先在文學藝術領域表現出來。文藝復興“文學三杰”:薄伽丘,短篇小說集《十日談》;但丁,長詩《神曲》;彼特拉克,代表作《歌集》,被譽為“人文主義之父”。
德意志的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拉開宗教改革的序幕。主要思想:①只要有虔誠的信仰,靈魂就可以得救;②每個基督徒都有直接閱讀和解釋《圣經》的權利。影響: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啟蒙運動的核心是“理性”。
法國:(領袖)伏爾泰——君主立憲、天賦人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鳩——三權分立、法律不能違背人的理性,奠定了資產階級有關國家和法的理論基礎。
盧梭——天賦人權、人民主權、社會契約、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是財產的私有。
啟蒙運動在法國達到高峰,之后,又傳播到其他國家。
啟蒙思想的進步意義:①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沖擊了歐洲的封建專制統治;②法國爆發了大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③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
相關推薦:
高考歷史復習方法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