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要怎么做
2024-09-27 14:42:08網絡整理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的方法
1.明明白白地復習政治文明史。
(1)明白政治文明史的主題(專題)。根據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及教材目錄,政治文明史可以分為九個主題(專題)進行復習,其中中國史五個主題: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近代列強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世界史四個主題: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近代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2)明白每一課要掌握的考點(歷史概念)。根據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人教版教材和高考試題的特點,確定每一課的考點(歷史概念)。
2.追求對考點的突破。
確定了每一課的考點后,接下來就要從知識與能力兩方面對考點進行突破。
(1)通過對課本知識的閱讀和思考,理清各考點的構成要素,如英國的新貴族,可以理出下列要素:形成時間、形成原因、與資產階級的異同、在英國革命中的作用。
(2)對相似知識進行歸納,加深對考點的認識。英國新貴族屬于政治力量(社會階層),類似的知識還有:英國工業資產階級、美國種植園主、中國明清時期的市民階層、中國近代的洋務派、維新派和革命派等。
(3)在比較中深化對考點的理解,如比較18世紀中國和英國的君主制,可以加深對君主專制和君主立憲制的理解,從而認識到中英發展的差異。
(4)對考點進行配題練習,接觸新材料并從新的角度理解考點知識。
3.將自己培養成為發現者、思考者、研究者。
無疑,教材應是歷史復習的主要依據。但是,面對教材,學生的大腦不是填充知識的容器,讀和記不是學習歷史的主要方式。在復習教材的某一課時,最應該動起來的是大腦(思維)和手(書寫)。
(1)理解史實、概念、觀點,力求全面、準確掌握。例如,漢武帝頒布“推恩令”是基本史實,要從以下方面去理解:為什么頒布?其目的是什么?影響怎樣?又如,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兩個概念,要從兩者的含義、形成和實行的時代、相互關系方面去理解。再如,“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是課本觀點,要從是否贊同、為什么贊同這個觀點方面去理解。
(2)運用知識進行說明(觀點、現象、趨勢等)。例如,“從漢至元,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的矛盾,時隱時現”(現象),試用所學知識進行說明;從漢至元,皇權不斷加強(趨勢),請用宰相職能變化的史實加以說明。
(3)分析原因、意義、影響、作用、特點、實質等。例如,“漢朝時,地方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往往還是郡縣、封國并存。” 分析一:出現郡縣、封國并存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分析二:漢朝郡縣、封國并存局面產生了什么影響?
有的事件或現象,課本沒有說明原因、影響或作用,我們可以自己去分析;有的事件或現象,課本雖然說明了原因、影響或作用,但不完整,我們也可以自己去分析并進行補充,使之更加完整。例如,西周分封制的影響,課本中從有利于鞏固西周對全國的統治和埋下了導致春秋戰國時期割據混戰局面的種子兩方面作了分析,同學們要思考是否還有第三方面影響。 (4)概括史實、觀點、現象。例如,概括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在處理君權與相權的關系上采取的措施。
(5)比較相似知識。例如,比較秦朝與唐朝的中央機構的不同,看這一不同反映了什么。
(6)獲取信息。例如,課本中有這樣一段話:“漢朝時,地方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往往還是郡縣、封國并存。”從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信息1:時間(漢朝;很長一段時間里;而不是西漢或兩漢)。信息2:對象(漢朝地方,而不是中央)。信息3:地方制度(郡縣與封國并存)。
(7)弄清知識間的關系。
因果關系:西漢前期郡國并存與“王國問題”之間是因果關系,唐朝后期藩鎮割據局面與中央集權嚴重削弱之間也為因果關系。
并列關系: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其軍事、行政、財政措施之間就是并列關系;西漢察舉制、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科舉制之間也是并列關系。
先后關系(時間):西漢前期平定“七國之亂”與頒布“推恩令”,都是解決王國問題的措施,但平定“七國之亂” 發生在前,頒布“推恩令”發生在后。
從屬關系(總分關系;上下關系;整體與局部關系):郡縣制、行省制從屬于中央集權制度。繼承與發展(完善)關系: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都是對隋朝的繼承與完善。
(8)探究課本介紹不完整的知識。例如,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后世是否還存在?對后世有什么影響?又如,封建社會的中央集權制度,到了近代(尤其是清朝晚期)有什么變化?
高考一輪復習歷史注意的細節
在復習的過程中,我們要特別注意每一個專題前的導語和每一節前面的課前提示。
考生特別要注意新課改以來常用的史學觀點,比如文明史觀、整體史觀、近(現)代化史觀、社會史觀,從不同史觀出發,得出的歷史結論就有了很大的區別。我們考生要有意識地、自覺地運用這些觀點去解讀歷史基礎知識。比如在近幾年的試題中,我們往往會遇到類似這樣的提問“從文明史觀的角度出發,請你談談對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等。
為什么答題時答不好,得不到高分?問題在于答題不夠科學、不夠規范。所以要加強規范:審題要規范、答題要規范。非選擇題,審題要先審設問再讀材料,找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按照設問的程序作答。一般來說,設問是層層深入的,可以引領你的思路,跳躍作答容易出錯。答題時要做到段落化、序號化、整潔化。“段落化”——指所需要回答問題要按答題紙中的序號自成一個段落,使段落分明、條理清晰。“序號化”——指回答問題的各個并列要點之間用①②③之類序號分隔,使要點突出,一目了然。“整潔化”——指卷面美觀,整齊潔凈。書寫字體要大小適中,防止過小或過大。網上閱卷特點,要求考生一定要將答案寫在相應的位置上,以避免可能的丟分。
網上閱卷信度高,速度快,故規范答題是獲得高分的關鍵。答案內容要面全、點齊、話簡。面全,指所回答問題角度齊全(多個角度來回答)。明顯的角度較易確定,碰到隱含的角度時要根據平時分析問題的思路發散思維來確定。點齊,指所回答問題的要點齊全。在把握不準的情況下,可比預測的要點多出1到2個要點,以免失分。話簡——指回答問題的語言簡潔明了,通俗易懂,史論結合,利用歷史學科語言,避免文學化語言。一般情況下,一個要點最多用2至3句話表述即可(同一個方面不要用很多的語言來闡述)。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古代史知識點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商朝的政治制度是內服(商王直接統治的地方)和外服(除商王直接統治以外的地方)制度。
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有:A:分封制,將土地人口財產和武器等分給同姓的親族、功臣、姻親和先代貴族,建立諸侯國,諸侯對周天子承擔各種如軍事等義務。B:宗法制,區分大小宗,通過血緣關系和嫡長子繼承制來解決貴族間的權利,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強化王權。
(2)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
A:中央集權:指全國的軍政大權歸屬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這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權制度的實行是由封建經濟的分散性決定的。
B:皇帝制度:“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權力高度集中;皇權至高無上。確立家天下的皇帝繼承制度。
C: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指的是丞相(負責政務)御史大夫(負責監察)太尉(負責軍事);九卿是三公以下的許多重要的官員。
D:郡縣制,在地方分郡縣兩級;郡守和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免,達到中央集權的目的。
(3)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朝,A:利用中外朝來削弱相權加強皇權。B:設刺史監察地方,C:利用推恩令和附益法解決地方割據分裂問題,加強中央集權。作用:鞏固和漢朝大一統的局面,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隋唐,A:三省六部制:決策機構:中書省;審核機構:門下省;行政執行機構: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B:三省相互牽制,相互補充,分工明確,提高辦事效率;同時分割相權,加強皇權。
宋朝,A:收精兵,皇帝控制軍權。削實權,樞密院掌軍權,參知政事掌行政權,三司掌財權。制錢谷,設轉運使。
B:作用,鞏固封建統治,加強了皇權,改變和藩鎮割據的局面,但是導致了“積貧積弱”的現象。 元朝,中央設中書省行使宰相的權力,地方實行行省制度。 總的趨勢:君權加強,相權削弱,中央加強,地方削弱。
(4)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
明朝,A:明太祖廢除丞相,由六部分理全國政務,中國兩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廢除。
B:明太祖設殿閣大學士(顧問),明成祖設內閣。
清朝,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標志著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
相關推薦:
高考歷史復習方法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