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復習教案:《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來源:高考網整理 2021-09-22 20:49:50
高三歷史復習教案:《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第12課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教材分析:
甲午中日戰爭是近代列強侵華戰爭的重要部分,它上承兩次鴉片戰爭,下啟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八國聯軍侵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災難,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民族危機最嚴重的時期。也正是這場戰爭,促成了自鴉片戰爭以來前所未有的民族覺醒,危機也是轉機。這一課結合了中國近代史上兩次重大的戰爭,故學好本課至關重要。
學情分析:
根據高一學生的心理特征采用講授法、啟發式教學法、圖示法、比較法。同初中階段相比,高中學生的抽象能力和對某些歷史理論的理解能力都有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過高估計他們對歷史理論問題的理解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黃海海戰、臺灣反割臺斗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義和團與清軍的抵抗。分析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近代中國受屈辱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課前自學、搜集資料、分組合作交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網絡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在本課時實施研討的過程中。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明確戰爭性質,將其升華為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和民族責任感。引導學生關注現實、關注祖國的未來,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和堅定的使命感。
重點與難點:
重點: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的原因、簽訂的條約的內容及影響。
難點:結合條約的內容分析戰爭的影響。
教學交流方式:
在采用精講法的同時,結合閱讀歷史資料、設疑,采取師生探究性和互動式的學習方式。
學法指導:
一方面,要教給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方法和培養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教給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同時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能力。
教學過程:
一、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
1、背景:
。1)世界形勢:19世紀70年代以后,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日本侵華是列強瓜分世界的一部分。
要求占有更多的殖民地,殖民地是帝國主義的生命線。
。2)日本方面:明治維新后,日本大力發展資本主義,逐漸成為亞洲強國,但國內矛盾尖銳,統治者需通過對外戰爭轉移國內人民視線。
明治維新后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日本由于國家小,矛盾尖銳,對外侵略擴張野心不斷膨脹,制定了“大陸政策”。
。3)朝鮮方面:1894年春,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清政府應邀派兵協助鎮壓,日本也乘機派兵進入朝鮮。
。4)中國方面:清政府腐敗無能,清廷向日本投降。
2、經過:主要戰役及民族英雄。
(1)豐島海面之戰:1894年7月。
。2)平壤戰役:左寶貴,1894年9月。
。3)黃海大戰:鄧世昌,失去制海權。
。4)遼東戰役:旅順、大連大屠殺。
。5)威海戰役:1895年初,全軍覆沒。
3、結果:中國慘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1)內容:
割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兩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輪船可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岸;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投資設廠。
(2)危害:
、兕I土:是繼俄割占領土后的又一次侵占,尤其是臺灣省,不僅嚴重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同時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
、诮洕壕揞~賠款,通商口岸,投資設廠,沉重打擊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阻礙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
③《馬關條約》之后,使西方列強在華爭奪的矛盾斗爭更加激烈,更加尖銳。中國在西方列強的爭奪中,遭受更大的損害。
、堋恶R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的條約。標志著外國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