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復習教案:《抗日戰爭》
來源:高考網整理 2021-09-22 20:43:42
高三歷史復習教案:《抗日戰爭》
第16課抗日戰爭
教材分析: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反抗侵略的第一次完全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地位非常重要。
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已初步掌握了抗日戰爭的相關史實,也接收到大量與抗日戰爭有關的最新信息。但這大都停留在感性認識的水平,沒有上升到科學的理性認識。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盧溝橋事變、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國民黨正面戰場四次會戰、中共全面抗戰路線、日軍的侵略罪行、抗戰的勝利。
2、過程與方法:對片面和全面抗戰路線本質及結果的認識,培養學生用階級的觀點和比較方法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抗日戰爭是在統戰旗幟下,全民族的抗戰,民族利益高于黨派、階級利益。
重點與難點:
重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難點:國共兩黨實行不同的抗戰路線的原因?箍箲饎倮脑蚣暗匚弧
教學交流方式:
在此模式下,運用創設情境法、問題激勵遞進探究法、啟發式教學法、討論法、活動法等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內化和建構抗日戰爭的知識體系。
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運用材料學習法、觀察學習法、思辨學習法以及合作學習法等學習方法,根據相關情境和材料解決相關問題。以學生為主體組織課堂教學,采用支架式教學模式,創設具體情境,遞進設疑,引導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獨立思考,合作學習,逐步探究。
教學過程:
一、全民族抗戰:
1、日本侵華的原因:
。1)根本原因: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困境和擺脫困境的對策。
國內資源和市場無法滿足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
(2)歷史原因:從大陸政策到“國策基準”的既定國策。
1927年田中義一主持召開東方會議,分三步稱霸世界。
。3)現實原因:新一輪經濟危機的沖擊加劇了侵略的野心,日本法西斯專政的建立。
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打擊,1936年二二六兵變后,兵部掌權,廣田弘毅任首相,日本法西斯專政建立。
(4)有利條件:中國的國內局勢為國共對峙,國民政府正全力圍剿紅軍,尚未作好充分的準備,國際社會綏靖之風盛行。
2、日本大舉侵華(抗戰前期):
。1)侵華過程:
、1931年9月,制造“九·一八事變”,東三省淪亡。
②1932年1月,制造“一·二八事變”,襲占上海。
、1932年3月,扶植溥儀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
、1935年,制造“華北事變”,華北地區日趨殖民化。
、1937年7月,發動“七七”盧溝橋事變,中華民族的抗戰開始。
、1937年8月,發動“八·一三事變”,大舉進攻上海。
、1938年10月,攻占廣州、武漢,抗戰進入相持階段。
。2)影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國內階級矛盾下降為次要矛盾,促使中華民族團結一致,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共同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侵略。
3、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1)標志: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中共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
(2)作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中國人民長期堅持抗戰并取得最后勝利的必要條件。中國共產黨不僅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積極倡導者,也是堅定的維護者,對團結中國人民抗戰到底并取得最后勝利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合作探究: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過程。
。1)1935年華北事變時,中國共產黨于8月1日發表著名的《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
。2)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陜北瓦窯堡召開會議,正式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瓦窯堡會議后,毛澤東在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作了進一步闡述。它是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綱領性文獻,對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有重要的意義。
。3)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
。4)1937年八一三事變發生后經過國共兩黨談判,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
。5)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中共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國共兩黨成功地實現了第二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