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復習教案:《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來源:高考網整理 2021-09-22 20:40:35
高三歷史復習教案:《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第21課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教材分析:
本課教材分兩個時期介紹了自“文化大革命”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曲折發展情況。
學情分析:
加強學生歷史綜合素質的培養。創建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參與性,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了解或掌握“文化大革命”中我國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踐踏的史實;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認識其在民主政治建設上的轉折意義;新時期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過程,理解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社會主義政治現代化的核心內容,認識實行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教材、合作探究問題,參與討論等活動,能掌握基礎知識,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提高同他人合作學習和交流的能力,得到正面的思想教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感悟“文化大革命”的危害,認識民主法制建設的必要性和艱巨性。通過感受當代中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偉大成就,加深對黨和社會主義事業的熱愛之情。
重點與難點:
重點:“文化大革命”后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全面發展。“文化大革命”使新中國成立后建立起來的民主法制制度破壞殆盡,“文革”后如何恢復發展民主法制制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難點:“文化大革命”是一場嚴重的災難,民主法制遭到嚴重踐踏,民主法制已被破壞殆盡。學生對于“文化大革命”發生原因難以理解,而對“文化大革命”期間民主法制原則遭到嚴重踐踏的原因更不理解。
教學交流方式:
精講法、小組討論法。
學法指導:
有關新時期民主法制建設的內容有較強的現實性,在教學時教師可適當補充現實中有關民主法制方面的具體事例,增加教學活動的生動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
一、“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踐踏:
1、“文化大革命”發生的原因:
(1)國際:1956年蘇共二十大的召開,赫魯曉夫對斯大林同志的全面否定和批判,引起思想上的混亂。隨之,中蘇關系趨向緊張,助長了國內形勢緊張的氣氛。西方國家掀起了新的反社會主義高潮。
(2)國內:黨內指導思想的“左”傾錯誤發展;毛澤東的錯誤判斷和發動;林彪和四人幫一伙利用“文革”推波助瀾,妄圖奪權;當時國家政治生活當中存在的個人崇拜現象。
面對國際國內緊張的形勢,毛澤東錯誤地認為,中央出現了修正主義,黨和國家已經面臨資產階級復辟的危險。為此,他想通過發動“文化大革命”,把“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篡奪的權力奪回來。毛澤東的出發點是好的,是為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維護黨的純潔性和尋求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但毛澤東選擇的方式是錯誤的,以致于被林彪和四人幫一伙所利用,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災難。
2、“文化大革命”的危害:
(1)大批黨和政府的各級領導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學者,慘遭批斗、抄家和殘酷的迫害。
(2)憲法成為一紙空文,各項法律名存實亡,公民的基本權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
國家主席劉少奇被加上“叛徒、內奸、工賊”的罪名,迫害致死,成為新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冤案。
(3)文革中,“造反派”之間開展的奪權斗爭,經濟建設受到嚴重干擾,嚴重影響了社會生活的正常進行。
(4)文革期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連續十年沒有召開,人民代表也無法正常行使權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也不能實行,新中國成立以來逐漸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中斷了。
3、“文化大革命”的教訓:
(1)國家決策必須遵守法律程序,避免因領導人的決策失誤給國家、人民帶來損失,要實行“法治”,而非“人治”。
(2)完善法律制度,約束公民行為,使法律不因領導人意志的改變而改變,以切實保障公民的民主權利。
(3)加大對公民法制教育的力度,以提高“公民知法守法、自覺維法”的意識。
總之,就是要加強社會主義的民主法制建設。
文革”結束后,黨和人民深刻認識到“要保護人民民主,避免社會動亂,就必須加強社會主義的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