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考點知識點歸納
2019-04-13 18:11:02本站原創
高考歷史易錯知識點
1.分封制與宗法制
【錯因】對兩者的關系理解不到位,不能根據材料信息判斷反映的是分封制還是宗法制。
【正確理解】分封制與宗法制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制度,體現了其家國一體、注重血緣宗族的統治特色。從“國”的角度上看即為分封制,從“宗族”或者“家”的角度上看即為宗法制,宗法制是維系分封制的等級秩序的一種制度保障。
2.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制度
【錯因】對兩個概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二者的異同點。
【正確理解】首先,專制主義側重于君主權力與宰相權力之間的制約與平衡,如隋唐以前宰相位高權重,而唐宋以來隨著皇權的加強,相權被分割、牽制,清朝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專制主義達到頂峰;中央集權側重于中央與地方之間的權力分配與均衡,一般來講,中央權力與地方權力均衡,國家政治狀況、社會環境相對較好,當中央權力過大(如北宋),地方則羸弱不堪;當地方權力過大(如唐末),國家則陷于分裂和動蕩。
3.郡縣制與分封制
【錯因】對兩個概念的內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郡縣制代表的是官僚政治,分封制代表的是貴族政治。
【正確理解】郡縣制起源于先秦時期,郡和縣在一些地區已經出現,而且最初的縣的規模可能要大于郡,秦國商鞅變法時廢分封、行縣制,秦滅六國后開始在全國范圍內統一推行郡縣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根本區別在于維系分封制的紐帶是以血緣為基礎的分封,而郡縣制的長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的統一。
漢代沿襲了秦的郡縣制和先秦的分封制,推行郡國并行制。但王國問題成為西漢初年影響中央集權和國家穩定的重要隱患,因此在漢武帝時期,通過頒布“推恩令”,基本解決王國問題,加強了中央集權。漢代以后的一些王朝偶有在個別地區推行分封制。
4.漢代的刺史與宋代的通判
【錯因】對二者的地位掌握不準確,不清楚二者與監察對象之間的關系。
【正確理解】漢代的刺史制度是中國古代監察制度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政治制度,體現了當時漢朝維護國家統一、注重對地方官員監察的政治文明建設的成果。漢代的刺史權力和地位低于郡守,但卻代表中央巡查地方,而且直接向皇帝匯報,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上下貫通、預防和懲治腐敗。北宋監察地方的行政官員是通判,其官階地位低于知州,但卻代表中央監察地方,直接對中央負責,因此通判與刺史同樣具有“位卑而權重”的特點。
5.唐朝的中書省,元朝的中書省與行中書省
【錯因】淆這幾個概念。
【正確理解】唐朝中書省是三省六部中掌管草擬政令的機構,其職能是參與決策。元朝中書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機構,負責總領各行省,又兼轄腹里(今冀、晉、魯等地區)。元朝在地方設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
6.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錯因】認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就是指一半是殖民地社會,一半是封建社會。
【正確理解】半殖民地是部分而不是完全喪失國家主權,半封建是既保存了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資本主義;半殖民地是從國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從社會經濟結構上看的;從社會發展形態而言,半殖民地是歷史的沉淪,半封建則是歷史的進步;半殖民地半封建包括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刻內涵。
7.太平天國運動與義和團運動
【錯因】不能客觀評價這兩次農民運動。
【正確理解】這兩場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中比較典型的農民運動,從階級斗爭史觀的角度看,這兩場運動地位較高,但從文明史觀、近代化史觀的角度分析,二者具有很強的階級局限性,對當時中國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究其根源在于農民階級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其斗爭目標、方式以及指導思想具有典型的小農色彩。但需要注意的是太平天國后期頒布的《資政新篇》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明確提出學習西方、促進中國近代化的綱領、方案;義和團運動的指導思想“扶清滅洋”既帶有一定的愛國主義色彩,也帶有明顯的盲目排外的思想。
8.辛亥革命
【錯因】對辛亥革命最后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認識不到位。
【正確理解】從辛亥革命的直接結果來看,它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應該說是取得了勝利。但從最終結果來看,它并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9.民國初年民眾的思想狀況
【錯因】認為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
【正確理解】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主要針對的是城市中的知識分子人群;而廣大農村的下層群眾仍受封建儒家思想的束縛,所以辛亥革命后開展新文化運動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10.十年對峙時期中共的革命道路
【錯因】對毛澤東探索出正確革命道路后還存在著兩種不同道路的斗爭缺乏清醒認識,錯誤地認為毛澤東探索出正確革命道路后,中共領導人就全部放棄了“城市中心論”。
【正確理解】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的先后失敗,已經在實踐上證明照搬蘇聯的“城市中心論”是錯誤的,是與中國的國情不相符的。經過井岡山地區的革命實踐,毛澤東提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的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但是黨中央的主要領導人并沒有馬上接受這一正確道路,而是在堅持“城市中心論”,所以1927年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共黨內都存在著兩種不同道路的斗爭。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一、了解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生條件。
1、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
①多山、多港、多島的地理環境
②希臘城邦小國寡民(古代歷史條件下,民主政治的前提);
③多山、多港、多島的環境促成希臘商品經濟發達和海外活動頻繁,使希臘人較早接受平等、民主觀念。
2、希臘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
3、希臘城邦中流行的政體是:貴族制、民主制
城邦政體的特點:公民政治(城邦自治權力或多或少的屬于各邦公民。)
二、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
1、民主制的確立:梭倫改革,將國家引上民主的軌道;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終確立(陶片放逐法)
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點:人民主權、輪番而治、法律至上、直接民主
3、體現:(雅典民主政治機構的組成)
①公民大會:最高權力機關,負責審議并決定一切國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項事務展開辯論。
②五百人議事會:公民大會的附屬機構,負責為大會準備提案;兩次公民大會閉會期間,議事會是最高權力的代表,負責監督行政官員落實大會決議。
③民眾法庭:日常司法機關。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賄舞弊現象的發生。
4、雅典民主制的意義:
(1)雅典民主為人類提供了一種集體管理的新形式,創造出法制基礎上的差額選舉制、任期制、議會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運作方式,這一偉大創舉為后世民主政治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2)政治決策通過多數人的認真討論,會使問題考慮得更全面。
(3)公職人員由多數人選舉產生,使公職人員對社會負責,處于群眾的監督之下,減少了以權謀私的可能性。
(4)推動思想文化的發展。它重視公民的個體自由和責任感,鑄就了希臘人渴求知識、樂于探究的民族性格,使古代希臘在眾多文化領域取得輝煌成就,產生了一大批文化巨匠。 三、了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在維系羅馬帝國統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1、《十二銅表法》: 意義: ①羅馬共和國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羅馬法的淵源。 ②《十二銅表法》的條款雖然沒有給平民帶來多少好處,但法典的編篡仍是平民的勝利,因為有民成文法就得按律判決和量刑,貴族不能像過去那樣任意解釋習慣法。 2、查士丁尼法典/即《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學總論》、《查士丁尼學說匯纂》、《查士丁尼新敕》,標志著羅馬法發展到完備階段。 3、羅馬法的影響: ①成為維系東羅馬帝國統治的有效工具。 ②以《十二銅表法》為開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為總結的羅馬法,是世界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備,對后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
近現代中國的先進思想
時間線索:
鴉片戰爭前后:林則徐、魏源“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19C五六十年代洋務派“中體西用” ;
早期維新思想 →19C90N:維新思想 →1905年:孫中山“三民主義” →1915年:新文化運動“民主科學思想;
1918年:馬克思主義的傳播→1924年:新三民主義 →1925年:毛澤東思想→20C80N:鄧小平理論→世紀之交:“三個代表”重要思想→2003年:科學發展觀
一、 “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1、背景: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造成統治者愚昧無知;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侵略加劇(鴉片戰爭)和中西聯系的擴大;先進中國人為了解西方,抵御外來侵略,向西方學習。 2、代表人物:地主開明派/抵抗派:林則徐《四洲志》、魏源《海國圖志》
3、特點:沒有具體實踐,停留在著書上,但是具有啟迪作用。
4、思想:開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表達了時代主題)
5、性質:反侵略的民族革命
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
1、背景:19世紀60年代,西學更加廣泛地傳入中國;內憂外患;
2、代表人物: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
3、目的:“師夷長技以自強”、“求富”(鞏固清政府統治)
4、論戰:頑固派vs洋務派
5、實踐:洋務運動
6、結果:19世紀90年代洋務運動的破產,說明“中體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國走向富強。
對比——抵抗派和洋務派:抵抗派的目的只是抵御外敵,而洋務派則希望制外平內(太平天國、義和團等)
三、早期維新思想
1、背景:19世紀60年代,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2、代表人物:王韜、鄭觀應
3、主張:最初持“中體西用”的思想,支持洋務運動,中法戰爭后主張改良政治,實行君主立憲制度。 (從器物之學轉入制度之學)
4、特點:尚未形成完整理論,未付諸實踐
四、維新思想
1、出現背景:
①19世紀90年代,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和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
②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③西學的進一步傳播。
2、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
3、共同主張:發展資本主義;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倡西學,廢八股;
康有為:《孔子改制考》《新學偽經考》——為維新變法提供了合乎傳統文化價值的理論依據(體現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保守性)
梁啟超:《變法通議》變法圖存,伸民權,設議院——宣傳民權,用進化論闡述君主立憲的必然性。
譚嗣同:《仁學》批判君主專制和綱常禮教,倡導自由、男女平等。
嚴復:譯著《天演論》,“自由為體,民主為用”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4、與頑固派論戰——資本主義思想和封建主義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鋒
焦點:要不要“變法”;要不要興民權行君主立憲;要不要倡西學,改革教育制度。
5、實踐:戊戌變法,百日維新
6、影響: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促進了人們的覺醒。
五、新文化運動(民主、科學思想)
1、背景:
①(外部因素)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
②(直接原因)袁世凱加強專制統治,掀起尊孔復古逆流;
③(經濟基礎)中國民資主義進一步發展,(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隊伍壯大,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
④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入中國,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⑤一批激進的民主主義者認識到中國需要進行思想革命。
2、新文化運動概況:
①標志:1915.9 陳獨秀 上海創辦《青年雜志》
②代表: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吳虞、劉半農
③思想陣地:《新青年》
④活動基地:北大(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目的:鼓勵各種學術發展與新思想的產生
⑤旗幟:“民主”“科學”(德先生、賽先生)
⑥主要內容:(四提倡,四反對)思想解放+文學革命
a. 提倡民主――反對專制; 提倡科學――反對愚昧、迷信 :陳獨秀《敬告青年》;
b. 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儒家傳統道德) :”打倒孔家店”、 陳獨秀《憲法與孔教》《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魯迅《狂人日記》(中國現代小說奠基之作)、《我之節烈觀》;
不足:全面清算過于偏激,全面否定了傳統文化;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
c. 提倡新文學――
反對舊文學:胡適《文學改良縐議》
d. 平民教育思潮:通俗教育和社會教育初步發展,如平民教育演講團,白話小說和散文大量涌現,文學新形式。
3、影響:
①性質: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是一場民主主義的思想啟蒙和文化革新運動,形成了空前的思想解放。
②進步性: 沉重打擊了專制主義,動搖了傳統禮教的統治地位,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創造了條件,推動了五四運動的發生;推動了自然科學的發展。
③局限性: 對于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盤肯定和全盤否定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