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教案:《物質的跨膜運輸》教學設計(4)
來源:網絡整理 2018-11-24 18:40:00
三、胞吞和胞吐
(教師)大屏幕放映胞吞和胞吐的過程動畫,并作簡單介紹。
(學生)仔細觀察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這個過程與細胞膜的什么特點有關?另外,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進一步聯系分泌蛋白的形成及生物膜系統。
設計意圖:這部分知識雖然是教材中的小字部分,但是也教學中也不能忽略,聯系生活實際結合動畫,讓學生了解胞吞和胞吐的過程及意義。
3、小結:根據本節課的內容,以表格的形式讓學生歸納三種運輸方式的異同,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如果時間允許,學生的基礎比較好,可以將比較的項目由運輸方向、載體、能量、實例等方面進一步延伸至曲線圖。
4、目標測試題:
(1)教材P73基礎題:
①下列關于物質跨膜運輸的敘述,正確的是:
A. 相對分子質量小的物質或離子都可以通過自由擴散進入細胞內;
B.大分子有機物要通過載體蛋白的轉運才能進入細胞內,并且要消耗能量;
C.協助擴散和自由擴散都是順濃度梯度進行的,既不需要消耗能量,也不需要膜上的載體蛋白;
D. 主動運輸發生在細胞逆濃度梯度吸收物質時,既要消耗細胞的能量,也需要依靠膜上的載體蛋白。
②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 果脯在腌制中慢慢變甜,是細胞主動吸收糖分的結果;
B.水分進出細胞是通過自由擴散;
C.葡萄糖進入紅細胞需要載體蛋白的幫助,但不消耗能量,屬于協助擴散;
D.大腸桿菌吸收鉀離子屬于主動運輸,既消耗能量,又需要膜上的載體蛋白。
設計意圖:這兩道題設計的非常好,我認為應該引起師生的重視,其所考察的內容基本上已經輻射到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
① 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三種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特點;
②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三種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實例;
③ 大分子物質進入細胞的胞吞作用。
(2)下圖示物質出入細胞的三種方式(黑點代表物質分子),請根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①與甲相比,丙方式的不同之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與丙相比,乙方式的不同之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對于或細胞完成各項生命活動都非常重要的物質運輸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
設計意圖: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物質跨膜運輸的三種方式的比較,不僅考察學生對三種方式的理解,同時考查了學生的圖文轉換能力,因此是對本節課的重點的強化。
低溫環境會影響物質的跨膜運輸嗎?為什么?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比較綜合:
1、物質跨膜運輸幾種方式特點及所需條件;
2、細胞膜的結構特點;
3、呼吸作用中影響酶的活性的因素。
這道題在課上完成之后,我將它改成探究實驗留給學生課后完成:
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實驗“探究溫度對物質跨膜運輸的影響”,如果有的小組設計的實驗比較合理且有可行性,我們可以給學生提供實驗材料和用具,讓學生自己來操作實驗。另外還要給學生留些常規的書面作業。
設計意圖:
1、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及實驗操作的能力;
2、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及對生物學的興趣。
3、鞏固所學知識。
課后反思
在教學中應該給學生交待幾個容易忽視或弄錯的知識點:
1、 細胞膜中的載體蛋白在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中都有特異性,如運載鉀離子的載體就不能運載其他物質;
2、 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的相同點都是順濃度梯度跨膜運輸,而主動運輸既可以順濃度梯度,也可以逆濃度梯度;
本節課我認為比較符合新課標的理念,改變了以往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主要的知識點在老師的引導下,基本上是通過討論由學生自己歸納出來的,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在教學中也發現了一些不足,比如說本節課的討論比較多,還有讓學生提出問題并嘗試性回答的形式,這樣課堂的節奏就很難控制,很容易出現前緊后松或前松后緊的情況,這需要教師在備課精心設計好教學程序。學生在學習本節課的過程中覺得很輕松,因為這部分內容本身并不難,但是如果不把新舊知識進行整合的話,在做題時就會覺得不那么得心應手。比如在分析影響主動運輸速率的因素時,如果不把這個過程所需的載體、能量與前面學過的相關知識進行遷移就很難做出來。另外,學生在做有關圖標題或曲線題時還存在很多困難,畢竟這是高中生第一次真正運用數學思維進行的“探究”,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練習和作業時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