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教案:《物質的跨膜運輸》教學設計(2)
來源:網絡整理 2018-11-24 18:40:00
說教學方法
1、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具備了細胞膜的結構、水跨膜的實例的基礎,掌握了蛋白質多樣性的知識,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的知識基礎并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適當的教學策略,使新知識有效地整合進學生原有的知識網絡中,使學生的知識體系得到豐富和發展,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2、教法設計: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勤于動手和動腦,逐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批判性思維德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基于《標準》的這種的理念,本節課采用“探究—發現”教學模式并與講授法、討論法等方法相結合。并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師通過列舉實例,幫助學生增加感性認識,克服對微觀結構認識的困難,是學生領悟科學研究的方法并習得相關的操作技能。結合生物個體水平的知識、物理學和數學知識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突破學習難點。
具體方法如下:
(1)演示法
本節課充分利用現代聲像技術及多種媒體工具,借助多媒體動畫 ,把跨膜運輸的幾種方式等直觀的展示給學生,有利于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引導探究法
本節課把引導法自始自終貫穿于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同時幫助學生建構正確的知識結構,適時得當的引導有利于學生掌握正確的探究方法。
3、學法設計
(1)合作學習法:學生通過實驗探究、觀察、分析、互相討論,發揮群體智慧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本節課學生將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設計實驗觀看動畫、結合教材、設計實驗等方式進行合作學習。
(2)探究學習法:通過對幾種跨膜運輸方式的探究,并運用數學坐標圖來表達三種方式的規律和特征,可以培養學生對圖表數據的解讀能力,即信息解讀和知識遷移轉化的能力。
4、教學媒體設計:多媒體課件。
說教學程序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一杯清水及藍墨水。
1、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教師)現場演示向清水中滴一滴藍墨水;
(學生)說出這是物理上的擴散現象;
(教師)大屏幕展示教材P60”水分進出哺乳動物紅細胞的狀況圖片”;
(學生)通過討論比較二者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針對二者的不同點(是否通過膜)進行引導,除了水以外,很多種物質都可以做跨膜運輸,進入本節課的“問題探討”,屏幕展示教材P70“問題探討”部分的圖片,圖示的物質是否都能進入細胞呢,如果能他們進入的方式是否相同呢?點出課題——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學生)通過觀察,完成問題探討中的3個問題。
注意:教師注重引導,特別是第二題,一定要強調題干中的“無蛋白的脂雙層”,引起學生注意該結構與細胞膜的區別,進而回答此題。另外“問題探討”中第3道討論題,應該充分重視。第1節“物質跨膜運輸的其他實例”中已說明Ca2+、Mg2+能跨膜運輸,而本節“問題探討”中的實驗結果顯示這兩種離子不能通過脂雙層,學生可以就此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聯系生活實際并結合已有知識導入課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意識到生物學的各知識點之間有一定的聯系,并自然的將所學知識形成系統,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