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教案:《基因的分離規律》優秀教學設計(4)
來源:網絡整理 2018-11-24 17:26:32
第三課時
(一)明確目標
銀幕出示本堂課教學應達到的教學目標:
1.了解分離規律在實踐中的應用。
2.通過三節課的學習,初步掌握在遺傳學中運用符號說明遺傳規律的形式化方法。(重點)
(二)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引言:孟德爾的分離規律,第一次從理論上揭示了生物性狀遺傳的實質,奠定了遺傳學的基礎。孟德爾的分離規律在實踐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8.基因分離規律在實踐中的應用。
(l)農業育種
講 述:第一,根據分離規律知道雜交的F2開始出現性狀分離,其中隱性性狀個體能穩定遺傳。顯性性狀中的部分個體在下一代出現性狀分離。因此,目前生產上的有效辦法是,年年選用適宜的品種,雜交這種雜種優勢(優良性狀)的利用只局限在第一代。
提問:第二,小麥的某些抗病性狀,多數是由顯性基因控制的。很多小麥都是雜種,你怎樣得到能穩定遺傳,即不發生性狀分離的純種抗病小麥?
學生答:(通過連續的種植,觀察、選擇,直到確認不發生性狀分離的抗病類型為止)。
提問:第三,小麥的白粒是隱性性狀,紅粒是顯性性狀,你要白粒小麥,手中僅有一些雜種的紅粒小麥,是否就沒有希望選到白粒小麥?
學生答:(根據分離規律用雜種的紅粒小麥自交到F2,會發生性狀分離出現白粒小麥,必是純種,就能穩定遺傳。)
(2)人類遺傳病
人類單個基因遺傳大約有3368種,大部分是異常性狀,少數為正常變型。其中顯性性狀(常染色體)1827種,隱性性狀(常染色體)1298種(X──連鎖性狀243種──不講)。
顯性遺傳
多指(如六指)是由顯性致病基因A控制的一種常見畸形。
小結:顯性遺傳(常染色體)。
、僬H瞬粫堰@種性狀傳給子女。
②患者大多數為雜合體,子女有1/2的機會患病。
隱性遺傳
講 述:即大家常見的白化病,即洋白頭。因缺少黑色素,所以皮膚白色,頭發黃色,虹膜帶紅色(血管顏色),畏光,它是隱性遺傳病由隱性基因a控制,正常人由正常A基因控制。
學生活動:請寫出以下的基因型
正常父親×正常母親
( ) ( )
白化病小孩
( )
講 評:
①先寫隱性性狀的基因型,白化患兒必定是aa。
②正常父母必定含有一個正;駻,父母基因型可暫表示A_。
③基因型aa的白化病小孩,是由受精卵發育來的,必定一個a來自卵細胞,一個a來自精子,也就是說父母都必定含有a基因,那么,根據第2項,父母基因就可表示為Aa。
學生活動:大家做遺傳圖解,抽兩個同學到黑板上做。
講 評:
①在遺傳學上,含有一個隱性致病基因的雜合體叫做攜帶者。
、陔p親是正常的雜合體,他們的子女有1/4的機會患白化病。
、劢H結婚,所生的孩子就可能從父母那里繼承相同的致病基因,這使后代患病機會大大增加。所以我國婚姻法禁止近親結婚。
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和表姐艾瑪結婚生了六個男孩四個女孩,沒有一個體格健壯,兩個大女兒未成年即夭折,第三個女兒和兩個兒子終生不育,其余孩子智力低下而且多病,這就是近親結婚造成的惡果。
小結:應用分離規律可以指導農業培育良種,提高產量;也可以應用在醫學上,避免某些遺傳病,因此科學技術是偉大的生產力,我們應該學習科學熱愛科學,應用科學技術發展生產。
學生活動:聯系所學知識,議論、提問。
講評:學生當中很可能有人由豌豆的高莖和矮莖的遺傳聯想到人類的身高遺傳,這是在教學實踐中常常有學生問及的,需解釋的是豌豆的高莖和矮莖是單基因遺傳,人類的身高是多基因遺傳,是有很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三)總結
孟德爾揭示的分離規律奠定了遺傳的基礎,它的分離規律是經典的遺傳定律。對于認識植物、動物、微生物及人類遺傳現象有普遍的指導意義;虻姆蛛x規律也是隨后要學習的基因自由組合規律的基礎。
(四)布置作業
1.用純合的高莖豌豆與矮莖豌豆雜交得F1,F1自花受粉得F2,F2再自花受粉得F3,那么,F3中矮莖豌豆所占的比例是:[ ]
A.l/4 B.1/6 C.3/8 D.1/8
2.狗的卷毛是由于一個顯性基因控制,直毛是由于它的隱性等位基因控制。有兩只卷毛狗交配,產生出一只卷毛雄狗,你用什么方法,判定這只卷毛雄狗是純合體還是雜合體?
3.選做題:(供有興趣的學生提高用)
在人類遺傳中,白化性狀受隱性基因(a)控制,正常性狀受顯性基因(A)控制。以下是白化遺傳系譜圖。
問:(1)1、2、5的基因型?
(2)“5”是雜合體的幾率是多少?
(3)“5”若與一個白化男子結婚生一個白化小孩的幾率是多少?
答案:1.C
2.測交。即卷毛雄狗與直毛雌狗交配。若后代全是卷毛狗,則被測卷毛雄狗為純種,若后代有直毛狗出現,則為雜種。
3.(1)Aa、Aa、AA或Aa
(2)2/3。1與2的后代,基因組合如圖,已知“5”圖中顯示是正常而不是白化aa,所以“5”是剩下的AA、Aa、Aa三種,其中有雜合體的機會有兩種,故2/3。
(3)1/3。(2/3×1/2=1/3,“5”若是雜合體與白化男子婚配后代患白化病的概率為1/2,(即
Aa×aa→Aa與aa)又因“5”不是100%的雜合體,是雜合體的可能性為2/3。因此,2/3×1/2=1/3。
(五)板書設計
8.基因分離規律在實踐中的應用
(1)農業育種
第一,雜交優勢利用,僅限第一代。
第二,選顯性性狀類型,需連續種植選擇,直到不發生性狀分離。
第三,選隱性狀類型,雜合體自交可選得。
(2)人類遺傳
顯性致病基因:多指。
隱性致病基因:白化病。
近親結婚,有可能從共同的祖先那里繼承相同的致病基因,從而引起后代發病。
八、參考資料
孟德爾 遺傳學的奠基人,生于1822年,他原來并非生物學家,而是奧地利的布龍奧大利修道院的一名天主教神父,當他進入修道院時還是個窮苦的孩子,1847年被授予牧師的職位,1851年被送到維也納的大學學習自然科學。1853年他回到布龍修道院并講授科學,1857年他開始收集市上商人所出售的豌豆品種。作為業余植物學家的孟德爾對這些品種在株高、花色、種子顏色等方面各有差異很感興趣,他認為這些特征是研究一個簡單而又重要的問題的良好材料,這個問題當時還沒有一個植物學家曾給予清晰的解釋,更不用談答案了。孟德爾在修道院的花園里用他收集來的豌豆品種靜靜地進行了八年的連續觀察和實驗,并獲得了他曾經設想過的答案。他把結果和結論仔細地寫成論文,并于1865年春季自然歷史學會在布龍召開的第二次會議上發表,這就是我們所知道的孟德爾遺傳規律。這篇論文曾刊登于該學會的年刊上,并于1866年分送歐美的許多圖書館。但是,無論聽過他的論文的人,還是讀過他的論文的人都沒有發現這篇論文的重要性。另外孟德爾在宣讀論文之前,還寄了一份給瑞士著名植物學家內格利,但內格利不以為然,認為數數豌豆對了解真理毫無益處,況且孟德爾又是一個無名小卒,內格利更不會重視他的論文了。
一直到1900年,荷蘭植物學家德佛里斯、德國植物學家柯靈斯和奧地利植物學家丘馬克三個各自在同一年里得出了一個和孟德爾在一代人以前所得出的完全相同的結論,當他們三人分別準備發表論文而去查閱文獻時,才都十分意外地看到了孟德爾的文章。他們的論文都在1900年發表了,每個人的論文里都提到了孟德爾的文章,并且都把發現歸功于孟德爾,而把自己的工作說成只是證實孟德爾的規律而已。孟德爾規律的重新發現為遺傳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分離規律表現在比例上至少有三種形式:
3:1,這是對多數二倍體生物在完全顯性的情況下所表現的形式,如豌豆的高莖與矮莖。
1:2:1,這是不完全顯性的表現形式,如紫茉莉紅花與白花雜交的結果。
1:1,這主要是單倍體生物,如衣藻、酵母菌、紅色面包霉等。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