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案:《陸地環境的組成》教學設計
來源:網絡整理 2018-11-24 11:14:40
高一地理教案:《陸地環境的組成》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通過學習土壤的形成過程,了解土壤在 地理環境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對于人類生存的重要性。
2.通過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從圖像中提取、認定、加工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通過對土壤標本或實地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明確人類活動與土壤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以及人類在生產生活中對土壤這種資源合理利用的方式,逐步樹立學生可持續發展和人地協調的觀念。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土壤的物質組成
教材的第二部分,圍繞土壤的物質組成說明土壤的肥力特性,以及土壤與農業生產的密切關系。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形成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具有肥力特性是土壤對于人類和 地理環境最為重要的因素,本段教材重點說明土壤的肥力,由于其肥力與組成有著密切關系,因此教材從土壤的成分出發,介紹了土壤的四種物質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和空氣,這四種物質分別為固、液、氣三相,它們共同構成了土壤這種獨特的自然體,教材用一幅扇性百分比圖表示了理想土壤各組分的比例關系。正是這種獨特構成,對土壤肥力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材主要從兩個方面闡述土壤的物質組成及與肥力的關系:①土壤中每種組分的作用及每種組分與土壤肥力的關系;②土壤中各組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對土壤肥力的影響。土壤與農業生產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土壤的肥力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上,教材主要從兩個方面加以說明,一方面,土壤是農業生產最基本的自然資源,沒有土壤就沒有農業;另一方面,土壤是可更新資源,只要人們合理利用,土壤肥力不僅不會下降,反而會不斷改良和提高,如果利用不當,土壤肥力就會減退。
土壤的形成
由于土壤的肥力特性與土壤的形成過程有著密切關系,因此教材在第三部分講述了土壤的形成,這部分也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在土壤的形成中,生物特別是植物和微生物起著主導作用,土壤肥力的大小起決于生物作用,因此教材著重講述生物對土壤形成的作用和影響,首先教材運用一幅“土壤的形成和發育”示意圖說明土壤的形成過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階段,①裸露巖石風化——形成成土母質,釋放礦物養分;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著——形成原始土壤,有機質和養分累積;③高等植物著生——形成成熟土壤,有機質更豐富并經過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質。在了解了土壤形成的基礎上,教材運用一幅“生物對土壤形成的作用”示意圖說明生物對土壤肥力形成的作用,主要分為兩個過程,一是有機質的累積過程,二是養分元素的富集過程。通過生物的作用以及氣候、地形等因素的參與作用,經過長期發育,成土母質就逐漸形成了具有一定肥力的土壤。
教材在說明了自然因素對土壤形成發育的影響后,在最后一段,說明了人類活動對土壤形成過程的影響,并且用一分為二的辨證觀點闡述人類對成土過程干預和影響有有利和不利兩方面的結果,教材在最后提出人們對土壤利用的同時,應重視土壤的保護和培育,即人們對環境的開發利用應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使人地關系能夠朝著協調的方向發展。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