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教案:《人口素質與環境》教學設計
來源:網絡整理 2018-11-17 10:04:01
第4講安排講人口素質與環境內容
一 網上課堂
(一)本講主要內容及考查要點:本講講述第一單元第四節——人口素質與環境
1.了解人口遷移的概念和類型,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以及人口遷移與環境的關系。
2.通過人口遷移與環境關系的了解,初步學會用運動發展的觀點分析人口遷移現象及深刻的原因。
(二)學習指導:
1知識結構:
2教材分析:
一、本課講人口素質與環境。教材首先分析了影響人口身體素質的環境因素,包括社會經濟因素、自然環境因素和環境污染。其次,介紹了人口科學文化素質對環境的影響,討論了科學文化素質不同的人口所可能產生的不同環境后果。
人口素質的概念,對于我們來說應該不陌生。在以前的地理和思想品德等教材中,這一概念已出現過。人口素質主要反映了人口適應和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這里的客觀世界,既包括自然環境,也包括社會環境。具體來看,人口素質應包括三方面內容:身體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人口素質的這三方面內容既相互依賴和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和相互制約,各自反映了人口素質的不同側面,共同構成人口素質的整體。本課主要討論人口素質與環境的關系。
二、關于影響人口身體素質的環境因素。首先,正如教材中已經講明的,社會經濟因素,包括社會制度。經濟形式、文化傳統、科技知識、宗教倫理等,是影響人口身體素質的主要因素。如果說早期人類的身體素質還較多地依賴于自然環境的話,那么人類社會發展到了今天,人口的身體素質就更多地取決于社會經濟環境。這也正是為什么自然條件差不多的一些國家或地區,人口素質卻會有較大差別的真正原因。其次,我們在強調社會經濟因素對當代人口身體素質的影響時,還應注意自然環境因素對身體素質的作用,決不能因為社會經濟因素是影響身體素質的主要影響,而忽視自然環境的作用。
教材從地理的角度出發,分析了自然環境對人口身體素質的作用。對這一內容的討論,又分別從原生環境(主要指地形、氣溫、降水,土壤等自然因素)和次生環境(主要指受人類影響的環境)兩方面展開。教材主要通過例子來說明問題,以加深他們對自然環境因素與身體素質關系的理解。
對于次生環境因素影響身體素質,教材主要從物理、化學和生物三方面講了環境污染對人口身體素質的危害。
物理性的環境污染,主要指放射性污染、微波輻射和噪聲污染等。環境中的放射性污染源,主要是原子能企業。醫用和工農業用放射性廢棄物處理不當,或核武器爆炸產物及原子能企業的事故等。放射性污染物可以通過空氣、水體、土壤、食品等作用于人體,對體形成損害或直接造成死亡。環境中的微波輻射和噪聲污染,則主要是現代交通和電業發展造成的,特別是以交通和工業噪聲為主的城市噪聲污染,目前已發展到非常嚴重的程度。噪聲不僅對人的聽力產生危害,對人的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和消化系統等也有一定的影響。所以說,噪聲污染是當前城市的一大公害。
化學性的環境污染,主要指工農業生產和生活中燃料燃燒排放的有害氣體,工業生產中的廢液等污染物及農業生產中的農藥污染等。化學污染物是環境中對人口身體危害最嚴重的污染物。有害物質往往通過呼吸和食品進入人體,產生急性或慢性中毒,嚴重時可導致殘疾或致命。化學性污染作用的人口面較大,因而對人口身體素質的影響也極大。
生物性的環境污染,主要指由于生活中產生的垃圾、污水和糞便,以及生物制品廠、食品廠和醫院等的垃圾和廢棄物,沒有得到適當處理而造成的水體和土壤的污染。生物性污染往往通過飲食傳播一些傳染病,對人口身體素質有較大影響。
三、關于人口科學文化素質對環境的影響。這是本課的一個教學重點內容。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應對人口科學文化素質與環境的關系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理解在人口與環境的關系中,人口是主動的,可以以自身的行為保護和改善環境,也可以對環境造成破壞。在現代社會中,一個地區環境質量的好壞,往往不是取決于人口數量的多少和人口增長的快慢,而更多地取決于人口素質的高低,特別是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
教材主要從三方面談了人口科學文化素質對環境的影響: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從整體上決定著人們的環境意識和環境觀,影響著人們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從技術上和使用上說影響著環境的保護、改善和治理。只有提高全民族、全社會的科學文化素質,才能最終實現環境保護。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