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教案:《荒漠化及其防治》教學設計
來源:網絡整理 2018-11-17 09:50:54
教學目標
1.理解荒漠化的過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問題
3.認識荒漠化問題的嚴重性,樹立防治荒漠化的觀念,逐步建立正確的環境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問題
教學難點:
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問題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導入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條件。區域發展會對生態環境施加壓力,會產生影響區域發展的環境問題。認識和綜合治理這些環境問題,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保證。本章我們分別以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防治、亞馬孫熱帶雨林的保護利用為典型案例,探討在不同的區域如何進行不同的生態環境建設。
荒漠化是當今全球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它的危害性在于摧毀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和環境。
板書 第一節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一、荒漠化
1.土地缺少了水分和養分
植物就無法正常生長
在沒有了植被保護的情況下
裸露的地面極易遭受風沙侵蝕和水土流失
使土壤中水分和養分進一步流失
繼續發展
土地生產力長期喪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觀,即發生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
指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這種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簡單的荒漠擴張的過程,而是很多塊分散的土地逐漸退化,并最終連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觀。
⑵形成
是氣候變異等自然因素與人類過度的經濟活動相互作用的產物。
⑶主要表現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化。
⑷影響
已成為當今全球最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之一。根據聯合國環境署推斷,目前世界約
1/4的陸地、2/3的國家和地區受到荒漠化的威脅。中國是全球荒漠化面積大、分布廣、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區則是我國風沙危害和荒漠花問題最為突出的地區。
【活動】
根據你的理解,運用下列關鍵詞解釋荒漠化的含義。
土地退化 干旱半干旱地區 氣候因素 人類活動 沙漠化
點撥:荒漠化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其實質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共同作用,表現為土地荒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堿化,所謂“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現形式之一。
二、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圍
地形區范圍: 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以北
行政區劃范圍: 包括新、寧、甘(北部)、內蒙古(大部)
說明:這里所說的西北地區是指位于非季風區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國西北干旱半干旱區。
2.地貌特點: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和中部(內蒙古境內)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內)是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
3.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內陸,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區干旱特征的成因展示:
深居內陸
遠離海洋
水汽難以到達
干旱
教師補充講解:由于西北地區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響,再加上周邊高大山地特別是隆起的青藏高原,進一步阻隔了水汽的進入,干旱就成為了這一地區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緯度地區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帶。
⑵景觀特色——以草原、荒漠為主
自東向西降水遞減,干旱程度增強,土地的自然產出和載畜量減少
思考1.西北地區自東向西水分條件與植被景觀的變化有什么關系?并分析原因。
點撥: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對應溫帶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對應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對應荒漠地區。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強。原因是我國降水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
2.新疆的綠洲分布有什么特點?請聯系水源和地形條件解釋原因。
點撥:天山北部水汽主要來源于北冰洋,北坡屬于迎風坡,隨著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脈阻擋的影響,南疆與北疆干旱程度不同。綠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狀分布。原因是河流水來自冰雪融水補給和盆地地形雨。
產生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一般規律)
※基本條件——干旱
※物質基礎——地表物質松散
※動力因素——大風吹揚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為荒漠化創造條件
本區條件分析:
①基本條件 ——氣候干旱少雨
氣候干旱,地表水貧乏,河流欠發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質條件 —— 地面疏松,為沙質沉積物
由于由于氣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質沉積物;
③動力條件——大風日數多且集中
大風日數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節,從而為風沙活動創造了有利條件。
④氣候異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是導致荒漠化荒謨化進程。
本區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它具有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氣溫、降水的變率大。雨量的變化,對荒漠化的發生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風沙活動;少雨年,加劇荒漠化進程。
活動
根據圖2.4,分析說明荒漠化形成過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
點撥:圖2.4表示了荒漠化兩個正反饋效應(惡性循環),說明干旱地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因素——加劇荒漠化進程
(說明:事實上,在荒漠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人類活動常常起決定性作用。調查表明,在西北地區現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
⑴來自于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
⑵由于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區荒漠化的人為因素的主要表現 (圖2,5)
閱讀P21
通過這個材料,使學生了解如下問題:
讓學生閱讀后進行復述掘井帶來的負作用。
3.另一種荒漠化現象——次生鹽漬化
⑴綠洲: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區。
⑵次生鹽漬化形成:
①由于耕作技術落后,灌溉措施不當
②干旱氣候條件下蒸發旺盛,鹽分極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閱讀P22通過這個材料,使學生了解如下問題:讓學生閱讀后討論:
若條件允許,我國西北荒漠地區是否可以將青藏高原的冰川水用來發展發展灌溉農業?
(從灌溉與次生鹽漬化方面思考)
活動
非洲薩赫勒地區荒漠化的自然、社會經濟因素分析
1.薩赫勒地區位于撤哈拉沙漠的南緣。請根據下面的圖文資料,并聯系已學知識,分析薩赫勒地區的氣候等自然特征,并說明荒漠化的潛在自然因素。
點撥:資料表明薩林勒地區正處于干旱與半干旱、熱帶沙漠與熱帶草原的過渡地帶;津德爾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點,其月均溫都在22℃以上,甚至達到33℃,可想而知其蒸發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別是7、8兩個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別集中的降水狀況與其全年的高溫、高蒸發量相比,確實是個容易產生環境問題的敏感地區。客觀上,這里就潛在著荒漠化的自然因素,這是本地區的地理位置和當地的水熱條件所決定的。
2.氣候的嚴酷性決定了薩赫勒地區的傳統經濟以自給性質的游牧業為主。20世紀以來,隨著沿岸國家人口和經濟的發展及本區交通條件的改善,這里的傳統游牧經濟向商品性的定居牧業經濟轉化。根據圖2.9,分析這一社會經濟因素的轉變對牧場帶來的環境影響。
點撥:將傳統的游牧經濟和商業性的定居牧業進行對比,比較它們對草場的影響。從表中可知,傳統的自給性的游牧經濟,因其牲畜品種多樣、經營規模小且分散、季節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復生長,是一種適應于當地自然條件的經濟模式;而商業性的定居牧業從牲畜品種的單一性、大規模的集中經營、采取掘井定居的經營模式,勢必增加草場的壓力,結果必然導致草場的退化,甚至導致整個草場的毀滅。
3.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對糧食需求迅速增加。這一因素促使薩赫勒以南的早作農業不斷向北推進,農牧之爭加劇。分析這一因素的加入,對本區草場生態環境及荒漠化的發展,又可能產生哪些影響?
點撥:由于人口激增,對糧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們不斷擴大耕地面積以至向牧業地區推進,結果是:
4.人口和貧困是薩赫勒地區最為突出的社會問題,也是造成這里生態環境惡化、上地荒漠化加劇的根源。請你解釋下圖(圖1.11),試提出一種解決非洲貧困問題的可能辦法。
點撥:明顯地描繪了人口過快增長,造成貧困饑荒與荒漠化的惡性循環過程。問題的源頭就在人口的過快增長,如果控制人口增長與實行環境整治雙管齊下,這個惡性循環就可以得到解決。
板書
第一節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⑴概念⑵形成⑶主要表現⑷影響
二、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圍2.地貌特點:3.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內陸,高原山地阻隔⑵景觀特色——以草原、荒漠為主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為荒漠化創造條件
①基本條件 ——氣候干旱少雨②物質條件 —— 地面疏松,為沙質沉積物
③動力條件——大風日數多且集中④氣候異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是導致荒漠化荒謨化進程。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因素——加劇荒漠化進程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
2.西北地區荒漠化的人為因素的主要表現
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
3.另一種荒漠化現象——次生鹽漬化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