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教案:《環境人口容量》教學設計
來源:網絡整理 2018-11-17 10:02:18
第3課講環境人口容量
一 網上課堂
(一)本講主要內容:本講講述第一單元第三節——環境人口容量
1了解環境人口容量的定義及提出背景、影響因素、如何評估、全球及中國人口容量評估值,以及這項工作的意義
2運用發展、綜合分析的觀點對環境人口容量進行分析、預測.
(二)學習指導
1知識結構:
2教材分析
一、本課主要講述環境人口容量。首先,教材介紹了環境人口容量的概念,討論了制約環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接著,教材簡單地討論了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問題,主要介紹了對地球環境人口容量估計的幾種觀點,以及對我國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
二、什么是環境人口容量、為什么提出環境人口容量?人們關心自身所處的環境到底能容納多少人口,引出環境人口容量的概念。人們自然地關注人口增長與地球承載能力的關系問題。
環境人口容量,簡單地可看成是環境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但由于對環境人口容量確定因素的理解不同,所以存在著不同的環境人口容量的定義。教材中給出的是應用較為廣泛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這一定義理解就可以了。學習這一定義時,注意其中所包含的幾層意思: (1)談環境人口容量,應指具體的時期,因為環境人口容量是時間的函數,具有不確定性(2)資源、科技水平是制約環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3)地區的開放程度和生活(包括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是制約環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4)如果研究某一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要以該國或地區所能利用的資源和技術為依據,而所能利用的資源和技術,不見得完全就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定義中所說的“其他”(如國外或地區以外的)資源和技術,這一點對地區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結果有較大的影響。
環境人口容量的制約因素,是本課的一個教學重點,這部分內容要求理解。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容量的定義,教材主要討論了資源、科技發展水平和生活消費水平三方面因素對環境人口容量的制約。在學習中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資源的種類繁多,一般在研究中主要考慮的是幾種人類生存所依賴的資源,如土地、淡水、能源等;(2)生活消費不僅指物質生活消費,同時也包括文化精神生活的消費; (3)還有許多因素、如社會分配制度,對環境人口容量也有影響。
三、有關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也是本課的一個教學重點。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并不要求具體進行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而是要求知道環境人口容量是如何估計的,并了解有關環境人口容量估計的不同觀點。
教學中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講環境人口容量的不確定性時,在環境人口容量制約因素中,科技發展水平和人口的消費水平不斷變化較易理解;而一個地區的資源也會不斷變化則可能不大好理解:資源的數量和開發利用程度,要受科技發展水平的影響。科技發展了,一方面現有資源的利用程度會得到提高,如煤炭的利用,過去只采取直接燃燒來得到能源,技術發展后,可把煤炭制成煤氣,提高了煤炭資源的利用程度;另一方面可開發出新的資源,如太陽能的利用等。資源的不斷變化,實際上說的就是它的利用程度和開發程度的不確定。
第二,教材中出現了人口承載力一詞。人口承載力和人口容量意義相近,人口承載力多用于研究某一種資源與供養人口的關系。如土地人口承載力指的是在保持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不受破壞的前提下,土地為居民提供的食物能健康地供養的最大人口數。在實際中,為了簡便,往往用某一種或幾種資源的人口承載力,作為環境人口容量。另外也有環境人口承載力的說法。
第三,環境人口容量與適度人口的區別。主要討論的是區域最佳的人口規模,或是理想人口規模,即一個地區的人口數量保持在多少才最適宜,這與環境人口容量的含義并不相同(環境人口容量主要研究的是一個地區可承受的最大人口數量)。一般來說,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適度人口,要小于環境人口容量。
本課“活動”的參考答案。研究環境人口容量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第一,讓人們更加清楚地認識環境與人口的關系;第二,有利于人們了解各種環境問題;第三,促使人類自覺地保持與自然環境的良性平衡關系。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