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教案:《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教學設計
來源:網絡整理 2018-11-17 09:52:48
共1課時
第二節 森林的開發和保護… 高中地理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讓學生了解森林的生態效益;2.讓學生知道雨林的分布地區,理解雨林的全球環境效益;3.結合圖表分析熱帶雨林生態脆弱性的表現及其原因;4、了解亞馬孫開發計劃的具體內容,理解開發雨林帶來的影響;5、理解熱帶雨林的開發前途及治理措施。
過程與方法:閱讀“熱帶雨林與水循環“等圖,促進觀察、析圖能力的形成;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理解雨林系統的脆弱性,進一步理解自然環境各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會運用材料分析歸納出雨林破壞的原因,通過對亞馬孫開發計劃、雨林的前途——開發還是保護的辨析和評價,學會辯證的、發展的分析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保護森林的重要性,樹立保護與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的意識,形成良好的環境觀念;進一步理解資源、環境與人口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意義,樹立人地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
2學情分析
學生已通過初中七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二節《巴西》“熱帶雨林的危機”初步學習過亞馬孫熱帶雨林的作用、當今巴西國內破壞熱帶雨林的主要現象;初步樹立了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對應七年級學生的特點,這部分內容更側重形象的圖片、簡短的文字、簡單的結論和表象的認識。
而高二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有更強的數據分析能力、信息獲取能力,以及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在原有的基礎上,繼續發現問題,體會雨林現狀,提出開發和保護的措施,不斷完善地理整體性觀念。
3重點難點
重點: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及其產生的巨大影響,雨林被破壞的原因,雨林生態的脆弱性,雨林前途——開發還是保護;
難點:雨林生態的脆弱性,雨林被破壞的各原因間內在邏輯關系,遷移農業對于土壤肥力影響的動態變化。
4教學過程 4.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森林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課前布置預習作業,完成導學案)
導入 新課:
(播放森林的圖片)觀看圖片,根據自身感受和已有知識,歸納森林的一般效應:
森林有調節氣候、穩定大氣成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種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作用。此外,還具凈化空氣、美化環境、吸煙除塵、防風固沙等方面的環保功效。
(附材料:每天每公頃闊葉林可吸收1000千克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氣,每年每公頃松林能滯留34噸,5萬公頃森林所含蓄的水量,相當于一座容量為100萬立方米的小水庫,夏季每天每公頃森林,可以從地下汲取70噸—100噸水,化為水蒸汽。)
課件展示圖片“世界主要森林分布示意圖”,引導學生讀圖,分析地圖,掌握世界森林,特別是熱帶雨林(亞馬孫雨林)的區域分布特點。
全世界森林面積約38.6億公頃,森林覆蓋率僅為30%。 現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地區。它們或因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嚴酷,或因難以通行、開發較晚,才免遭大規模破壞。
(過渡)接下來我們就一起深入了解亞馬孫熱帶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一、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學生小組討論:以亞馬孫雨林為例,在熱帶雨林眾多的環境效應中哪些能影響到全球環境,并探究其成因。
師生歸納總結:
1.“地球之肺”:一呼一吸間,左右地球碳氧平衡。
【合作探究】展示光合作用圖,理解光合作用原理
如果亞馬孫雨林被毀,當地氣候和全球氣候可能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為什么?
【教師總結】可從“地球之肺”的角度加以回答。
2.“巨型水庫”:一升一降中,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
【合作探究】雨林對當地的水循環有什么影響? (課件展示教材圖2.15)
【教師總結】為當地降水提供50%的水汽來源,是當地水循環的重要環節。
3.“基因寶庫”:天上地下,保證全球物種多樣性。
展示課件:展示有關雨林資源種類和數量的數字
4.“醫學寶庫”:研究開發,庇佑人類健康幸福。
【合作探究】課本32頁材料
雨林生物基因庫是人類藥品原料的重要來源和醫學研究的寶庫。
拓展延伸:熱帶雨林被破壞的影響
【合作探究】亞馬孫熱帶雨林如此重要,如果被毀,將會帶來什么影響?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如下表格:
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雨林破壞后可能帶來的影響
“地球之肺”:一呼一吸間,左右地球碳氧平衡 二氧化碳增多,全球氣候變暖
“巨型水庫”:一升一降中,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 水平衡失調,雨林地區氣候干旱, 從而影響到全球水循環和水平衡
“基因寶庫”:天上地下,保證全球物種多樣性 物種滅絕
“醫學寶庫”:研究開發,庇佑人類健康幸福
(過渡)由此可見,亞馬孫雨林的存亡不僅僅關系著當代居民的命運,更影響著整個人類,整個地球。我們剛才的分析,有的是假設,有的卻已成為事實,那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他日益銳減呢?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