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教案:《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教學設計(二)
來源:網絡整理 2018-11-16 18:26:12
教學目標:
1.內環境的知識(理解)。
2.內環境穩態的概念及其生理意義(理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內環境穩態的生理意義。
教學難點
內環境穩態的概念。
教學過程
提問:人體內的代謝活動都是通過酶促反應來完成的,那么,酶活性受哪些因素影響?
(回答:溫度和pH等。)
引言:可見,一個生命活動正常的人,他體內的溫度和酸堿度等理化性質都是處在相對穩定狀態的。這堂課學習的課題是《內環境的穩態》。
提問:什么是內環境呢?
講述:體內有許多液體,它們是內環境的基礎。人體內含有的大量液體統稱為體液。體液可分為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細胞內液是存在于細胞內的體液。(學生舉例)細胞外液是存在于細胞外的體液。(學生舉例)
組織液、血漿和淋巴是細胞外液的主要部分,它們共同構成了體內細胞生活的液體環境,這個液體環境叫做人體的內環境。
觀察:請大家認真觀察屏幕上的動態圖(圖中依次出現血管及其中的血細胞、血漿、淋巴、組織細胞、組織液。圖中血液在不斷流動,圖中出現的箭頭表示血漿、淋巴、組織液三者之間的物質交換)。
練習:請大家用箭頭表示內環境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
提問:體內細胞與外界是如何進行物質交換的呢?
講述:外界環境中的食物和空氣分別經過消化系統的消化吸收和呼吸系統的呼吸作用后,養料和氧氣隨血液循環到全身各處,通過內環境之間的物質交換,養料和氧氣從組織液、血漿或淋巴進入全身的組織細胞;全身組織細胞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等終產物又進入內環境,通過循環系統,最終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或皮膚排出體外。可見,體內的細胞必須通過內環境才能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教師邊講述邊依次板書出對應方框及箭頭)
過渡:體內的每個活細胞都直接或間接的與外界環境聯系,可見生命是個開放的系統。作為生命系統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穩態。
講述:眾所周知,血漿的含水量在90~92%之間;人的正常體溫在37℃左右;血漿濃度穩定在80~120mg/dL之間。這些都是內環境處于穩態的例證。l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