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教案:《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教學設計(一)(5)
來源:網絡整理 2018-11-16 18:24:51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第2節 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提醒學生做好學習準備,讓大家關注尿毒癥的癥狀。
老師提出問題尿毒癥患者內環境的成分與健康人相比,最大的成分區別是什么?
學生思考與回答:尿素、尿酸等代謝廢物增加。(激勵學生)
評價并入課:
尿毒癥患者就是因為代謝廢物及毒素的堆積,而使內環境成分的相對穩定遭到破壞,危及生命。可見,機體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課堂。
活動2【講授】 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
一、穩態概念的認知方法
人體時刻都在進行著生命活動,外界的環境也是起伏波動,那我們的內環境會因此而劇烈變化嗎?
PPT演示:
問題探討1:內環境的動態變化
表1:內環境成分含量的動態變化
展示一張化驗單,讓大家仔細觀察各種項目。
提出問題,安排討論:
1.每種成分的參考值(正常值)都有一個變化范圍,這說明什么?
2.從化驗單上可以看出哪幾種成分超出正常范圍?這可能會對人體造成什么不利影響?一、穩態概念的認知方法
人體時刻都在進行著生命活動,外界的環境也是起伏波動,那我們的內環境會因此而劇烈變化嗎?
PPT演示:
問題探討1:內環境的動態變化
表1:內環境成分含量的動態變化
展示一張化驗單請同學們觀看
提出問題,安排討論:
1.每種成分的參考值(正常值)都有一個變化范圍,這說明什么?
2.從化驗單上可以看出哪幾種成分超出正常范圍?這可能會對人體造成什么不利影響?
簡要評價、補充,形成共識:
(1.內環境中各種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的,而是處于一種動態變化中。)
(2.葡萄糖含量超標,可能引起糖尿病,還可能并發酮癥酸中毒等;甘油三脂超標,可引起高血脂癥,易并發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等。)
活動3【講授】對穩態調節機制的認識
師:下面以內環境中的營養物質、代謝廢物,O2、CO2和水等化學成分為例來分析。我們先來看課本上的示意圖,看完以后分別請3位同學說一說內環境中營養物質和代謝廢物、O2和CO2、水的來源與去路。
生1:營養物質通過消化系統進入內環境,后為組織細胞所用;代謝廢物由細胞排放到內環境中,最后經過泌尿系統、排泄系統、皮膚等排出內環境。
生2:O2通過呼吸系統進入內環境,后為組織細胞用來進行呼吸作用產生CO2;CO2由細胞排放到內環境中,最后經過呼吸系統排出內環境。
生3:水主要通過消化系統進入內環境,除了為組織細胞所用,也通過泌尿系統、呼吸系統、皮膚等排出內環境。
機體內各個機體內各個器官、系統,為什么能保持協調一致?
師:同學們把教材翻到11頁。我們來了解人類對機體維持穩態機制的認識是怎樣逐步完善的。
生:(自行閱讀)
師:科學家貝爾納和坎農對這一機制分別是怎樣解釋的?
生:貝爾納推測:內環境的穩定主要依賴于神經系統的調節。坎農解釋:內環境穩態是在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共同作用下,通過機體的各種器官、系統分工合作、協調統一而實現的。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