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政治知識點匯總:《經濟生活》(4)
2016-10-31 15:12:56QQ空間文章作者:宋彩蓮
第十課 走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什么是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
2.為什么說在市場經濟中,市場是配置資源的基礎?市場配置資源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在市場經濟中,生產什么、如何生產、為誰生產主要是通過價格的漲落以及供求行情的變化,由市場(價值規律的作用)來安排和調整的。市場好象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引導商品生產者、經營者,調節人、財、物在全社會的配置。因而市場是配置資源的基礎。
▲重要作用:①市場能通過價格漲落比較靈活、及時、準確地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傳遞市場供求信息,實現資源配置;②通過競爭機制,調動商品生產者、經營者的積極性,推動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的進步,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資源的有效利用。
3.什么是市場規則?規范市場秩序的意義和措施是什么?
▲含義:是以法律法規、行業規范、市場道德規范等形式,對市場運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體的規定。
▲規范市場秩序的意義:促進市場合理地配置資源,促進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的運行。
▲措施(即如何規范):①建立和完善市場規則。即建立和完善市場準入規則、市場競爭規則和市場交易規則。②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尤其是要加快建立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誠實信用是現代市場經濟正常運行必不可少的條件,形成以道德為支撐、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是規范市場秩序的治本之策)
③總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規范和引導。
4.市場調節的局限性是什么?
(1)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市場調節解決不了國防、治安等公共物品的供給問題;槍支彈藥、危險品等不能讓市場來調節。(2)市場調節具有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如果僅由市場調節,會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資源浪費;社會經濟不穩定,發生經濟波動和混亂;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導致嚴重的兩極分化。
▲為了保證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必須把市場調節與國家的宏觀調控結合起來。
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有:(1)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2)以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3)能夠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
6.我國宏觀調控的含義、目標和手段分別是什么?
含義:指國家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的調節和控制。
主要目標: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手段: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其中,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是主要手段,行政手段是輔助手段)。
▲經濟手段是指國家運用經濟政策和計劃,通過對經濟利益的調整來影響和調節經濟活動的措施。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國家宏觀調控中最常用的經濟手段。
7.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什么離不開國家的宏觀調控?
(1)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市場調節具有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等固有的弊端。為了彌補市場調節的不足,必須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
(2)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更是由我國社會主義性質決定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標要求國家必須發揮宏觀調控職能。
第十一課 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
1.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其特點是什么?
▲微觀上: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明顯提高。人們的消費,已經從溫飽型消費過渡到小康型消費,部分向比較富裕型消費邁進;宏觀上,國家的整體經濟實力大大增強。
▲現在的總體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如何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在本世紀頭二十年的奮斗目標,是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要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科教更加進步、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是什么?
(1)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翻,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2)基本實現工業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
(3)城鎮人口的比重較大幅度提高,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
(4)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較充分,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4.如何理解科學發展觀的內涵?
▲內涵: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其主旨是為了更好地發展。
(1)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
(2)全面發展,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3)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發展。
(4)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5.怎樣促進經濟持續協調發展?
(1)優化產業結構,全面提高農業、工業、服務業的水平和效益;
(2)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3)統籌城鄉發展。解決好“三農”問題,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4)統籌區域發展。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
▲解決“三農”問題,要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減輕農民負擔,保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村發展。
6.為什么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
(1)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單純追求GDP的增加),往往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甚至出現“沒有發展的增長”;導致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
(2)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理論創新的重大成果。牢固樹立并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就能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就能更加卓有成效地向前推進。
第十二課 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
1.經濟全球化的含義是什么?主要表現有哪些?
含義:商品、勞務、技術、資金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和配置,使各國經濟日益相互依賴、相互聯系的趨勢。
主要表現: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資本全球化。
2.什么是跨國公司?其對經濟全球化的作用是什么?
含義:指在本國擁有一個總部,并在其他國家或地區擁有子公司的國際型企業。
作用:經濟全球化是通過跨國公司實現的。跨國公司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強有力的載體;其全球化的生產經營方式大大促進了資金、技術、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推動了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
3.經濟全球化有何影響?
(1)積極影響: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它又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它促進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從而推動了世界范圍內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國生產力的發展,為各國經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2)消極影響:①由發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發展更加不平衡,兩極分化更加嚴重;②加劇了世界經濟的不穩定性,尤其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4.發展中國家應對經濟全球化應持什么態度?
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廣大發展中國家應該抓住機遇,積極參與,趨利弊害,防范風險,勇敢地迎接挑戰。
5.世界貿易組織的作用是什么?基本原則有哪些?
世界貿易組織(WTO)的作用:積極組織多邊談判,為國際貿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則和協定,為成員國提供解決貿易摩擦和沖突的場所。
基本原則:非歧視原則、市場準入原則、互惠原則、公平競爭與公平貿易原則、貿易政策法規透明原則等。最主要的是非歧視原則,包括最惠國待遇原則和國民待遇原則。
6.為什么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給我國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并存?
(1)機遇:加入WTO,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入世有利于擴大對外開放,為我國經濟發展贏得更好的國際環境;有利于促進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增強我國經濟發展活力和國際競爭力。
(2)挑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我國也是嚴峻的考驗,國際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深入地與國內市場的競爭結合在一起,面臨的經濟風險也會顯著增加。
▲加入WTO,總體上是利大于弊,符合我國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
7.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在新形式下如何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這是我國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基本戰略。“引進來”與“走出去”都是我國對外開放的有機組成部分。
(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以“引進來”為主。在新形勢下,我們需要繼續擴大利用外資的規模,提高利用外資的水平,同時要結合國內產業結構升級,更多地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
(2)實施“走出去’戰略,是我國對外開放新階段的重要舉措。要通過到境外投資辦廠、對外承包工程與勞務輸出等各種形式,與其他國家進行經濟技術合作。要以此帶動商品和勞務出口,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跨國企業和著名品牌。
8.為什么對外開放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
(1)我國是人口眾多的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任何時候都不能依靠別人搞建設,必須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作為自己發展的根本基點。
(2)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閉關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于自身發展的基礎上實行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