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階段特征匯總-世界史—世界史—中古時期(公元5-15世紀)(2)
2024-04-27 16:27:43網絡轉載
“日耳曼法”(作為莊園法庭審判的依據)、普通法(12世紀前后建立在習慣法基礎上、全國普通適用的法律在英國逐漸形成)以及13世紀《大憲章》確立法律之上和王權有限的原則等構成了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14世紀初法國三級議會的召開,法國進入等級君主制階段;13世紀中后期英國多次召開議會,議會權力逐漸加強,14世紀中期,英國進入議會君主制時期;
2.經濟:西歐封建莊園與農奴制盛行,城市工商業經濟繁榮,天主教會是最大的封建主。
莊園是中古西歐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其基本特征是:封建主用勞役地租剝削農奴,在經濟上實行獨立經營和核算,內部能自給自足,生產所需的產品,基本不需要同外界進行物質交換。其耕地由領主自營地和農民份地組成:自營地由領主直接經營,由農奴耕種,收入歸領主所有;農民份地是農民從領主處領有的土地,分為自由農份地和農奴份地,自耕自收。農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著于土地上,需要自備工具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勞役;莊園中的自由農民,也要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勞役。
隨著歐洲社會走向穩定,封建經濟獲得一定發展。耕地面積增加,風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更有效的使用;工商業逐漸復興和繁榮。10-11世紀起,西歐各地興起了眾多城市,其居民主要是手工業者和商人,以工商業為基本謀生手段。城市自治有利于城市經濟的發展并對農奴制度造成沖擊,為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準備了條件。
基督教會有大量莊園和廣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稅,利用強大的經濟在西歐社會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3.文化:城市的大學得以發展,但天主教會控制著人們的精神生活。
城市興辦大學,打破了教會對教育的壟斷,奠定了歐洲近代教育體制;推動了文學藝術的繁榮,培養了大批人才和創新精神等進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活躍了當時的思想文化活動,在一定意義上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做了準備;
基督教文化成為西歐的地域文化,基督教信仰成為普遍的文化符號,其載體是闡釋教義的《圣經》和研究教義神學。神學家用形式邏輯論證基督教教義,其思維方式源自古希臘哲學,對西歐思想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產生了很大影響;基督教的宗教倫理和教化作用強化了教會對人們的控制(整個西歐社會的居民幾乎都是基督教徒),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思想意識和日常行為;《圣經》對西歐文學藝術影響重大,其創作的很多素材來自歷史傳說和神話。騎士文學(挑戰教會的禁欲主義和頌揚國王的武功偉業和騎士英雄)和市民文學(市民家庭的愛情生活和悲歡離合、抨擊貴族的專橫和教士的貪婪)在中古西歐文化中占有重要單位,它們反映封建時代和城市復興時期的社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