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階段特征匯總-過渡時期
2024-04-27 16:25:49網絡轉載
過渡時期:(1949年——1956年)新舊交替;社會轉型;開基創業
過渡時期(1949至1956年)是新中國有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時期。新中國的建立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新紀元,站起來的中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成果的基礎上,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歷史性轉變,全面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了社會主義建設,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和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1:政治上:(1)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等重要文件,暫時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能。新中國建立,推翻了三座大山,人民成為國家的真正主人,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改變了世界格局,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新紀元;
(2)鞏固新政權:為了鞏固人民政權,對國民黨殘余勢力進行追殲、剿匪鎮反以及應對美國發動侵朝戰爭給國家安全帶來危害的抗美援朝(打出國威軍威、提高國際地位、民族凝聚力、鼓舞保家衛國和建設祖國)等;
(3)特色民主政治奠基:《共同綱領》是新中國的建國綱領(施政方針),具有臨時憲法作用;1954年一屆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所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根本)、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基本)、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本)等初步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基石)。
2.經濟上:(1)國民經濟恢復(49~52年):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土地改革、穩定物價、統一財經;合理調整工商業等,到1952年第,解放區遭到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為開展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創造了條件。
為了制止投機資本制造的市場混亂,黨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經濟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進行“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到1950年春,全國物價趨于穩定,結束了連續十幾年物價暴漲的局面,人民政府贏得全國人民的信任;為了從根本上穩定物價,1950年3月政務院通過采取統一財經政策(統一全國財政收入,使國家收入的主要部分集中到中央,用于國家的必要開支;統一全國物資調度,使國家掌握的重要物資從分散狀態集中起來,合理使用,以調劑余缺;統一全國現金管理,一切軍政機關和公營企業的現金,除留若干近期使用者外,一律存入國家銀行,資金的往來使用轉賬支票經人民銀行結算);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全國除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土地改革都已完成。農民從封建土地關系的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為中國逐步實現工業化掃除了障礙;
1950年6月(黨的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全會把合理調整工商業列為爭取財政經濟狀況基本好轉的重要條件之一,確定調整工商業必須本著“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基本方針,抓好調整公私關系、勞資關系和產銷關系這三個主要環節,重點是調整公私關系,也就是人民政府、國營經濟同私人資本主義經濟之間的關系。具體來講,政府要求國營經濟機構根據需要,對私營工業企業實行有組織的加工訂貨和收購農產品,解決私營工業在原料來源、產品銷路和資金周轉方面的困難,幫助他們維持和恢復生產。
。2)“一化三改”(53-56年):1953年,中國共產黨根據國內經濟、政治條件及國際形勢的變化,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確立:到1956年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標志著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形成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
社會主義工業化起步:到1957年,經過有計劃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一五計劃”的大多數經濟指標超額完成,開始改變工業結構、工業布局不合理、工業落后的面貌,基本建立社會主義工業體系,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