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階段特征匯總-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時期(2)
2024-04-27 16:26:49網絡轉載
。3)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中部崛起等戰略,推動了我國不同地區經濟趨向均衡發展和各地區的共同富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4)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國民經濟一直保持著快速增長。中國的國際競爭力持續增強、基礎建設走在世界前列、國防和軍隊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
3.思想文化上:(1)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1978年“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糾正了長期以來束縛人們的“左”的錯誤,成為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思想先導,為歷史性轉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論準備;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問題,解決了困擾人們的姓“資”姓“社”的問題;1997年黨的十五大,會議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決了困擾人們的姓“公”姓“私”的問題。(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代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思想和行動指南(各自回答其時代的重要問題)(3)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五講四美三熱愛”是20世紀80年代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最響亮的口號;新時代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為奮進的中國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4)科技文教成就突出:載人航天、計算機研制及生物技術方面的重大成就,奠定了中國在世界科技領域的重要地位;文藝領域清除了極“左”路線,強調貫徹“雙百”方針,文藝領域再次呈現繁榮景象;20世紀80年代,黨和政府在教育領域提出“三個面向”和科教興國的戰略,義務教育、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共同發展;十八大以來,國家繼續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中國教育總體發展水平進入世界中上行列;文化產業持續發力,公共文化服務面向基層,均等化、標準化水平明顯提升;文化創作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文化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推動文明互鑒,傳播中國聲音;思想開放、生活時尚、競爭意識成為改革開放新時期人們精神面貌的主流。
4.對外關系上:實行對外開放,采取不結盟的外交策略;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的外交活動,成立上海合作組織,致力于促進世界和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
十八大以來,中國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進入新時代: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會點;推進大國協調合作,構建大國關系框架;深化周邊國家關系;形成中非友好合作關系;增進與歐洲、拉美的了解,加強合作等;
積極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推動《巴黎協定》生效;中國倡議設立亞投行;中國通過實施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設立絲路基金等具體措施,使中國的發展惠及世界。中國正從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變成更具有影響力和作用力的推動者。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成為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的堅定力量,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5.社會生活上: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改善民生,人們的衣食住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更加時尚個性化,更加多樣化,休閑娛樂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1978年后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21世紀以來迅猛發展,2011年城鎮人口超過總人數一半;注重環保、講究衛生、賑濟災區的社會風尚逐步形成;汽車、高速公路\鐵路、高鐵、航運技術、船舶制造、航空等、通訊及大眾傳媒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