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復習教案:《抗日戰爭》(2)
來源:高考網整理 2021-09-22 20:43:42
4、兩個戰場的抗戰:
(1)國民黨:正面戰場。
①路線:片面抗戰路線即單純依靠政府軍,不發動人民群眾的抗戰路線。
②戰役: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平型關大捷)、徐州會戰(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
淞滬會戰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攻上海的戰役,又稱作“‘八·一三’淞滬戰役”。平型關大捷是八路軍出師華北抗日戰場后的首戰大捷,同時也是全國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利。臺兒莊戰役是中國軍隊取得抗戰初期最大的一次勝利。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軍展開大規模會戰。大小戰斗數百次,歷時4個半月,是抗戰以來戰線最長、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并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次會戰。
③結果:打破了日本侵略者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取得了平型關、臺兒莊等戰役的勝利,但失去了華北、華中和華南的大片領土,國民政府被迫遷都重慶。
(2)共產黨:敵后戰場。
①路線:1937年召開洛川會議,制定動員全民族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的人民戰爭路線(或全面抗戰路線)。
②活動:開展游擊戰爭,創造出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等游擊戰術;建立抗日根據地,堅持敵后抗戰;配合正面戰場作戰。
合作探究:抗日戰爭時期,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區別和聯系。
(1)聯系:在抗戰防御階段,正面戰場抗擊了侵華日軍的主要兵力,從戰略上掩護了敵后戰場的開辟。在抗戰相持階段,正面戰場仍堅持對日作戰,但戰略地位日益降低,敵后戰場在全民族抗戰中日益發揮著重要作用;國共雙方在戰役或戰斗中的配合日益減少,但兩個戰場還是保持著戰略配合關系。從1944年4月開始,正面戰場又重新成為日軍戰略進攻的重點,在正面戰場節節敗退時,敵后戰場展開了仍屬游擊性質的局部反攻,這時,兩個戰場的對立和各自的獨立性更為突出,但在戰略上的配合一直維持到抗戰勝利。
(2)區別:①抗戰路線不同。前者推行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的片面抗戰路線;后者實行動員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的全面抗戰路線。②抗戰的堅決態度不同。國民黨堅持其反共反人民的立場,政治態度具有兩面性,抗戰后期更是抵抗勢頭減弱,反共現象增長;共產黨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和分裂,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戰后期抗擊著侵華的大部分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③依靠的武裝力量不同。前者是國民黨政府的200萬正規軍,同時依賴美英援助;后者是中共領導和指揮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抗日武裝,還有民兵,經濟上主要是自力更生。④戰場范圍不同。前者在國民政府的統治區域內劃分成若干戰區,阻擊敵人的進攻;后者在日戰區創建若干抗日根據地,把敵人的后方變成抗日的前線。⑤作戰規模和方式不同。前者多是大兵團的大會戰,打的是以陣地防御為主的正規戰;后者是小規模的伏擊戰,打得基本上是游擊戰和有條件下的運動戰。⑥戰略地位不同。前者在戰略防御階段起主導作用,逐步上升為主戰場。到抗戰后期,敵后戰場的局部反攻與正面戰場的大潰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5、特點:
(1)具有廣泛的民族性。
(2)統一戰線內存在著兩條不同的抗戰路線,即片面和全面抗戰路線,他們的斗爭貫穿于整個抗日戰爭。
(3)沒有統一的正式的組織機構,也沒有國共兩黨共同承認的政治綱領,加重了統一戰線的不穩定性。
二、日軍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屠殺中國軍民達30萬人。
2、潘家峪慘案(1941年1月):殺害村民1200多人。
?3、“七三一部隊”:細菌戰研究,因受試驗而慘遭殺害的中國人達3000人以上。
4、侵略手段:
(1)政治上:以華制華。
(2)經濟上:以戰養戰。
(3)軍事上:制造大屠殺。
(4)文化教育上:奴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