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30組常見易混概念對比(2)
2020-01-01 16:13:10高考網整理
16. 斷裂與斷層
斷層是巖石在斷裂變形階段產生的,只有當巖石沿斷裂面有明顯的移動時,才能稱斷層。形成斷層,巖石必定斷裂,但巖石產生斷裂,未必一定形成斷層,關鍵在于是否沿斷裂面有明顯的位移。
17. 印度詳板塊與印度板塊
印度洋板塊為全球六大板塊之一,主要以大洋地殼為主,屬于大洋板塊。而印度板塊從屬于印度洋板塊,是它的一個子板塊,為小板塊,由陸殼組成,屬大陸板塊。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度板塊(而非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兩個大陸板塊相碰撞形成的。
18.風化作用與侵蝕作用
風化和侵蝕都是對巖石的破壞作用。但風化作用相對侵蝕作用來說b是在靜態下比較緩慢地進行的,短時間內不易被人們覺察,而侵蝕是在較為明顯的動力作用下進行的,易于察覺。
19.生物群落與生態系統
前者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區域內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種群的聚合體。其中的各種生物由于彼此間相互影響、緊密聯系并與其生存環境進行著連續的能量和物質交換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即生態系統。二者關系可簡單表示為:生態系統=生物群落十生存環境。
20.熱帶雨林與熱帶季雨林
熱帶雨林分布在終年濕熱的赤道地區,由高大茂密、常綠的喬木為主組成的植物群落。熱帶季雨林不連續分布在熱帶雨林外圍干濕季喬交替的熱帶季風氣候地區,由旱季落葉的喬木為主組成的植物群。季雨林與雨林相比,外貌有明顯的季相變化,群落組成種類和結構比較簡單。
21.土壤、土地與土地資源
土壤是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物的疏松表層。土地比土壤內涵豐富,除土壤外,土地還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巖石和巖石風化物。因此。土地是一個廣泛的概念。而土地資源是對人類利用而言的,指人類在目前和預見到的將來能開發利用的各種類型的土地。它既具有土地的自然屬性,又具有土地的社會屬性。
22.森林覆蓋率與林木蓄積量
前者是指森林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百分比,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森林面積的占有情況。后者則指森林面積上生長著的林木的材積總量,是測定一個國家或地區森林資源總規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標。
23.草原、草地與草場
草原指生長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由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優勢的植被。草地指被覆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草場指用以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統稱。草地屬于土地資源,而草原、草場屬于生物資源。
24.一次能源與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為沒有經過加工的天然能源;屬于自然資源。而二次能源是經過人為加工轉換后得到的另尸種形式的能源,不屬于自然資源如沼氣與人二沼氣;煤與煤氣、天然氣與液化氣、核能與核電等都是一次能源與二次能源的關系。
25.大農業與小農業
農業是利用動植物的生長繁殖,通過人工培養和養殖,來獲得農產品的一個重要的物質生產部門。其中大農業是指廣義的農業概念,主要包括農、林、牧、副、漁各業。而小農業是指狹義的農業概念,專指種植業。
26.耕作制度、復種指數與墾殖指數
耕作制度是指農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與之相配套的農技措施的總稱。復種指數是一農業地區一年內作物播種面積與耕地面積之比。而墾殖指數則是一國或地區已開墾種植的耕地面積與其土地總面積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別及映出某地農業生產 力水平、耕地重復利用和開發的程度。
27.工業分布與工業布局
工業分布是已形成的工業生產的地區分布。工業布局除含有“分布”的含義之外,還有把工業生產合理地安排在某地的意思。
28.人口流動與人口遷移
前者是未改變定居地的人口移動。如民工流動、旅游和度假等。后者是指一定時期內人口在地區之間作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變動。二者的區別表現在是否有較長時間變動居住地。
29.環境容量與環境承載量
前者是對污染物而言,是指環境對污染物的最大允許量。而后者是對人口而言,指一定區域內的自然資源所能養活的人數。
30.領土、國土與國土資源
領土和國土都是從國家主權的角度指一國主權管轄的也域空間。但領土是國家享有完全排他性主權的部分。國土除領土外,還包括國家享有管理和使用權利但不具有絕對占有權的海洋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等部分,國土資源指一個國家主權管轄范圍內的一切資源的總和。廣義的國土資源是指國家的全部資源,包括自然資源、人口資源和社會經濟貸源。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高考預測、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