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教案:《兩極世界的形成》教案二(5)
2019-09-21 14:08:17網絡資源
(2)朝鮮分裂:
背景: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蘇兩國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區占領朝鮮半島的南部和北部。
分裂:在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分別建立了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從此朝鮮半島處于分裂狀態.
發展: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中國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為了抗美授朝、保家衛國,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前線,美國被迫簽訂停戰協定。
(3)侵越戰爭: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法國殖民者重返越南。越南人民在越南共產黨的領導下,英勇抗擊,迫使法國殖民者撤出。
時間:1961年—1973年
結果:在越南軍民的英勇抗擊下,美軍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
(4)古巴導彈危機:[來源:學科網]
原因:1962年,蘇聯開始向古巴運送導彈,蘇聯準備在美國的南大門古巴建立導彈基地,以改變蘇聯在核力量對比中的不利地位。
結果:美國武裝封鎖古巴,經過對峙和談判,蘇聯最終從古巴撤走導彈,危機結束。
【課堂延伸】古巴導彈危機說明,美蘇的爭奪由歐洲、亞洲擴展到美洲。古巴導彈危機雖然使美蘇幾近核戰爭的邊緣,但后來仍是通過和平的方式化解。這說明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雙方對待戰爭態度謹慎,誰也不敢輕易動武。蘇聯最后從古巴運走導彈,說明當時戰略優勢仍在美國一方。
從以上四件事情的發生和解決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美蘇“冷戰”給世界和平帶來巨大威脅;受到大國控制的世界局勢瞬息萬變;美蘇“冷戰”重點在歐洲,在亞洲主要是“熱戰”。
2.美蘇兩國未發生大規模的直接武裝沖突,從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3.造成西歐依靠美國、東歐依賴蘇聯
4.使世界處于核戰爭的威脅下
【合作探究】如何評價“冷戰”
(1)積極作用:
① 有利于緩解世界緊張局勢,在半個世紀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雅爾塔體系消除了德日兩個法西斯戰爭策源地,有資格打世界大戰的美蘇兩國又長期勢均力敵,使雙方均不敢貿然行事。這種建立在大國均勢基礎之上的國際秩序,雖然不能消除沖突的根源,但卻使大國行事時有一定的約束。
② 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科技革命的進行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多極化格局的出現和經濟的全球化發展,并進一步影響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2)消極作用:
① 打上了濃厚的大國強權政治色彩,無視弱小國家利益,導致戰后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
② 擅劃國界,分裂國家的做法,種下了不穩定的禍根,導致日后世界的紛爭和不安寧。
③ 戰后兩大集團日益演變成美蘇聯各超級大國的工具,為謀求霸權,兩強展開長期的軍備競賽和地區爭奪,導致世界局勢長期緊張動蕩。
④ 兩極對峙的格局下,國際經濟秩序長期得不到改善,給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本課小結】 .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和蘇聯之間逐漸從反法西斯的盟友變成了冷戰中的對手。60年代,兩國又開始了爭霸世界的斗爭。美蘇爭霸對人類安全與世界和平造成了巨大威脅。美蘇爭霸是全球性的,雙方的重點爭奪地區在歐洲,在柏林多次釀成危機,美蘇兩國在歐洲都不敢輕舉妄動,但都加緊對亞洲和非洲的爭奪和控制,這就造成了這些地區局勢的動蕩與緊張在亞洲美國先后侵略朝鮮和越南。由于兩大國的插手,中東地區的局勢變得更加錯綜復雜。
美蘇不斷升級的軍備競賽消耗了大量的資源和財富,給人類生存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長期的軍備競賽導致蘇聯國民經濟嚴重畸形發展成為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冷戰已經結束,但冷站思維繼續影響著國際關系的發展。美國長期把蘇聯和社會主義國家描繪成專制主義、侵略擴張的邪惡勢力,成為嚴重歪曲對社會主義認識的思想根源,此外,原來被美蘇對峙掩蓋下的各種矛盾,也因為兩極格局的解體而暴露出來。超級大國肆意欺凌弱小國家,繞過聯合國安理會隨意侵犯他國主權,致使戰爭的潛在威脅依然存在。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高考預測、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