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教案:《解放戰爭》教案一(2)
2019-09-20 16:30:22網絡資源
教學過程
【導入】導入新課
圖片:課件展示美國《時代周刊》封面。
這是1955年美國《時代周刊》封面,人物是蔣介石,名字前面沒有任何頭銜。背景是一個國民黨的士兵孤單的守望著大海,對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土地。蔣的臉上是無奈,還是失望?也許心里還在反思,自己為什么會輸給了共產黨、輸給了毛澤東?為什么呢?讓我們一起重溫解放區戰爭。
【活動】目標展示
課程標準
概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史實,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高考考點
①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
②粉碎國民黨全面進攻、重點進攻;
③戰略反攻、三大戰役、渡江戰役;
④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
【講授】師生共探
(一)戰爭的背景
1.抗戰勝利后的形勢
合作探究:思考:抗戰勝利后的國際、國內形勢如何?
補充材料,學生合作探究歸納概括。
幻燈片展示影響中國政局走向的三大力量及其基本政策和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得出結論:內戰爆發不可避免,但最初以政治較量為主。
(二)戰爭經過
1.中共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
(1)重慶談判
①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適當補充材料,分析國民黨重慶談判的目的和策略。
②創設情景:基于當時的形勢,假如你是中共的領導人,你是否去參加重慶談判?為什么?
③通過對國共兩黨談判原因的分析,進而認識共產黨的和平誠意及毛澤東為民族利益而不顧個人安危的英雄氣概。
④引導學生分析掌握協定內容和談判結果,認識重慶談判使中國共產黨的影響擴大,贏得了人民信任,使國民黨在政治上陷于被動地位。
(2)政協會議
聯系引言內容,引導學生進一步認清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反動面目,<<雙十協定>>內容、評價簡單介紹。
(過渡)從重慶談判到政協會議,一切看上去都朝著和平民主發展,所以中國很快就實現了和平統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