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職業教育發展要緊抓就業導向
2019-03-15 15:17:04中國教育報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顧問 劉景忠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把職業教育擺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所用文字之多、措施之具體、目標之明確、利害關系之重大、政策支持之堅定等均超過以往。為什么在國家宏觀決策層面職業教育如此備受重視?李克強總理關于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闡述蘊含了哪些深意?要弄清上述問題,必須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職教看職教;必須站在民生之本、國家之基、國力強弱、國運興衰這樣的高度,用大格局大視野看待報告中提出的“現代職業教育的大改革大發展”。
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是“切實保障基本民生”的時代需要。報告明確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財富之源”,這就把民生、教育、就業三者緊密聯系到一起,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報告中30處提到“就業”,26處提到“教育”,其中4處提到“職業教育”。值得深思的是,報告中4次提到職業教育以及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闡述都是在“多管齊下穩定和擴大就業”這一部分出現的。
“穩就業”是“六穩”之首,在這一部分闡述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意義重大。報告中的有關闡述隱含著如下邏輯關系: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必須“發展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而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顯然是有利于更加公平的。職業教育是讓“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一方面可以給更多的人提供就業的渠道和途徑,另一方面也是給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群體提供福祉。報告指出,“今年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于宏觀政策層面,旨在強化各方面重視就業、支持就業的導向”。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在這一部分出現,等于向世人宣告,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已經成為國家宏觀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是我國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的時代訴求。我國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這樣的基本國情必然使國家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困難與矛盾。其中,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是制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提升的一大瓶頸。我國要實現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必須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建設制造強國的根本。
反觀我國的職業教育,與國外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有數據顯示,在中國7000萬產業工人中,只有三分之一是技術工人,其中初級工占到60%;中級工為35%,高級工為5%。在德國,高級工占比35%—40%。有專家分析,近年來,我國技能勞動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高級技工的求人倍率達到2以上的水平。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報告提出“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今年大規模擴招100萬人”“加快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互通銜接”“改革高職院校辦學體制,提高辦學質量”等一系列重要舉措。這些舉措既是職業教育千載難逢的大好發展機遇,也是新時代賦予職業教育的光榮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