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海洋事業 矢志藍色夢想——大連海洋大學學科與研究生教育發展紀實
2019-03-15 11:34:35網絡資源
大連海洋大學始建于1952年,1986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是我國北方地區僅有的一所以海洋和水產為特色的多科性高等院校,是我國海洋水產類高層次人才培養和海洋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60多年來,學校為我國海洋水產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2017年,學校入選“遼寧省一流大學重點建設高校”,水產學科入選遼寧省重點建設的“一流學科”。學校堅持扎根中國的江河湖海辦藍色大學,在“藍色大學”辦學理念指引下,提出了建設“特色鮮明、國家一流研究應用型海洋大學”的奮斗目標。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部署。建設海洋強國,是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舉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所以海洋和水產學科為特色與優勢的海洋類高校,在海洋事業大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大連海洋大學肩負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
以學科建設為引領,快速增強學校綜合實力
學校從2013年開始實行“藍色學科建設工程”,根據學科建設水平分成深藍、湛藍、蔚藍、淺藍四個層次進行建設。通過整合學科資源,優化學科結構和布局,建立了科學長效的學科發展和動態調整機制,以水產和海洋科學優勢特色學科的重點突破帶動了學科建設整體水平的提高。學校現有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2個,二級學科方向44個,有農業、工程、法律、翻譯4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包含12個領域,構建了農學、工學、理學、管理學、文學、法學等學科門類協調發展的藍色學科體系。同時,學校立足于國家海洋水產事業和東北振興發展需求,構建了面向水產產業鏈的水產產業學科群、對接北黃海海洋經濟發展需求的海洋領域學科群、針對東北振興發展的工業產業學科群、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文社科學科群,四大學科群協同創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以隊伍建設為抓手,切實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學校深入推進“人才強校”工程,加強中青年教師培養,營造良好的人才成長環境和學術創新氛圍。同時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先后引進了以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宋林生研究員,國家水產學科評議組成員劉鷹研究員、“863”項目首席科學家王玲玲研究員為代表的一批高層次人才。海水養殖動物種質創制與病害防控創新團隊獲批國家重點領域創新團隊,“用于設施家禽與水產養殖的LED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獲批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重要養殖棘皮類種質創新與新對象開發”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科技創新”重點專項,獲批設施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了國家特色海產品標準化區域服務與推廣平臺。
以服務社會為己任,大力推動海洋水產產業發展
學校圍繞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和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重大戰略部署,構建了遼寧沿海特色海產品生產技術服務體系,獲批了全國39家新農村發展研究院中僅有的一所以漁業、漁村、漁民為研究對象的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并以此為依托成立了新疆博州分院,遼寧大連長海分院、莊河分院,遼寧盤錦光合分院。整合遼寧省海洋領域政、產、學、研等各方面力量,牽頭成立了由150余家企事業單位參與的遼寧省海洋產業校企聯盟,實現海洋產業人才、科技、政策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有效對接。深入開展以科技成果推介和轉化為核心的“藍海行動”品牌——遼寧省海洋產業科技成果轉化對接系列活動,自2016年起,累計簽約項目29項,簽約金額達3.6億元。
以提高質量為目標,不斷深化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
學校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積極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深化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優化人才培養類型和結構,學術學位研究生和專業學位研究生結構比例為1∶1左右。根據研究生培養目標定位,構建了深藍(創新型學碩)、湛藍(研究型學碩)、蔚藍(復合應用型專碩)三個層次的研究生藍色人才培養體系。修訂了2018版研究生培養方案,將思想政治教育、學術創新(職業勝任)能力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貫穿研究生培養全過程,構建了“3+1”模塊化課程體系,即核心模塊、拓展模塊、實踐模塊和個性化模塊。統籌構建研究生教育全過程質量保證體系,加強研究生課程教學改革和實踐基地建設,開通了泛雅網絡在線課程平臺,獲批全國農業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教育特色基地和研究生實踐教學成果一等獎。
新時代賦予海洋教育新使命,新機遇開啟海洋大學新征程。國家高度重視海洋事業,多次提出要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推動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大連海洋大學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遼寧“五大區域發展戰略”“一帶五基地”建設,充分發揮海洋水產領域的優勢和特色,持續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海洋強國建設和東北振興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通訊員:高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