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師范大學【黨代會·砥礪奮進的5年】之科學研究篇:科研引領,助力學校持續發展
2019-03-15 11:16:42網絡資源
在淮北師范大學第二次黨代會即將勝利召開之際,回眸過去五年,全校師生員工在校黨委、行政的正確領導下,勵志敦行,奮勇前進,學校科研水平與科技創新能力逐步提高,科技支撐教學成效凸顯,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明顯提升。
頂層設計,科研管理日趨完善
學校堅持傳承、改革、創新思路,堅持內涵式發展,堅持全面深化綜合改革,加強頂層設計,科學謀劃,加強科研制度改革創新,逐步完善科研項目管理辦法、科研經費使用辦法和各種學術規范,強化學術行為制度約束,健全科研分類評價體系和獎勵機制。制訂《淮北師范大學科研機構設置與管理暫行辦法》和修訂《淮北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章程》《淮北師范大學科研獎勵辦法》等17個科研管理相關文件,加強項目的過程管理,規范科研經費的使用,鼓勵教師積極開展科研創新,營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圍,促進了學校科研快速發展。
聚焦前沿,科研實力持續提升
學校實施“科研興校”戰略,加大科研投入,加強特色優勢研究領域建設,科技創新能力快速增加,科研實力顯著提升。五年來,學校主持各級各類科學項目923項,其中國家自然基金項目45項,省部級自然基金項目61項,國家社科基金22項,教育部社科項目22項,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13項,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119項。3人獲批安徽省自然科學杰出青年項目,實現該項目的突破;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獲批數位列全省第二。從2014年起,科研經費已持續突破2000萬元。
五年來,科研成果豐碩。共發表科學研究論文2632篇,其中SCI收錄895篇,EI收錄615篇,ISTP收錄29篇,MEDLINE收錄196篇,CSSCI收錄600余篇;70篇論文榮獲“安徽省第八屆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獎”。授權國家發明專利41項,實用新型專利87項。出版專著108部。科學獎項數量提升,獲安徽省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淮北市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安徽省社會科學獎(社科類/藝術類)二等獎1項,三等獎5項;軍隊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1項;首次獲得由教育部頒發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
特色優勢研究領域建設成效突顯。2015-2016年,我校連續兩年進入全球科研機構自然指數(Nature Index)中國大學百強榜(2016年位于中國內地高校第92名,師范院校第16名)。2017-2018年,化學學科連續兩年進入ESI全球前1%,其中2017年化學學科論文總被引頻次位居中國內地高校第23位,并獲批安徽省國內一流學科B類獎補項目。
統籌優化,科研平臺建設成效明顯
學校以學術資源整合為抓手,以學術隊伍建設為中心,逐步形成人才、資源、項目、基地有機配置的良好科研環境,科研氛圍不斷濃厚,科研平臺建設成效明顯。五年來,省級科研平臺和創新團隊數持續增加,較前五年新增7個。獲批新建“合成化學及應用”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先進功能復合材料協同中心”省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新增“高聚合織物傳感器的井下人員生命體征安全監測研發”省級115產業創新團隊、“綠色有機合成化學”、“采煤塌陷區生態修復和利用”和“先進含能材料設計及應用”省級科研創新團隊,新建“安徽優秀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和“安徽高校管理大數據分析與應用研究中心”省級智庫。
加強交流,學術氣氛日益活躍
學術交流經費逐年增加,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日益增多。五年來,學校成功舉辦“中國化學會第十四屆全國有機合成化學學術討論會”“第七屆淮河文化研討會”“安徽高教論壇”“全國校園足球文化論壇”“近百年中外史學傳承與創新”等一系列各研究領域的大型學術會議活動。舉辦校外專家學術講座400余場,校內專家學術報告550余場,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會議200人次,出國訪學和交流100人次,有效地促進了與校外的溝通交流以及校內各學科間學術研究的交叉融合,為教師帶來更廣闊的學術視野,進一步擴大學校的學術影響力。
推動轉化,產學研合作開展深入
學校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積極推進政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大與地方企業的合作力度,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同時,注重科研促進教學,將科研成果融入教學實踐,創新人才培養方式,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全面提升。五年來,學校與淮北市人民政府分別簽署深化科技合作協議和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產學研合作協議;與宿州市蕭縣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與淮北市相山區、杜集區和烈山區人民政府簽署產學研合作框架協議;與臨渙焦化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正大源飼料集團有限公司、安徽皖雪食品有限公司、江蘇圣蘇新藥有限公司簽署校企合作協議,并與江蘇圣蘇新藥有限公司聯合成立四達醫藥協同中心。學校與無錫極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開展合作,共同申報獲批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2項。2018年,學校已與相關企業簽訂橫向合作項目50多項。
學校積極為地方企事業單位提供技術培訓和人才培訓支持,在淮北市杜集區建立博士工作站,在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建立創新人才培養基地。
學校積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與淮北市文化旅游體育委員會、市文明辦、市婦聯、市廣播電視臺、市地方志辦簽訂文化戰略合作協議。2014年,“皖北文化傳承創新項目”獲批為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高校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成果轉化重大項目,“皖北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掛牌成立;“淮河文化研究”、“皖北古代思想家研究”、“皖北名鎮古都研究”等18個傳統文化課題獲準立項。《皖北文化九講》《淮北賦》《口子賦》《淮北三字經》《宿州志》等著作的出版對當地歷史與社會文化資源的挖掘、傳承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