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網絡育人領域再添新成果
2019-01-22 20:57:52網絡資源
近日,總結梳理北京大學網絡育人工作階段性成果的《網絡新青年培育與創新人才培養》一書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該書是繼《網絡社會的崛起與大學使命的傳承》和《全環境育人理念的探索實踐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創新》之后,由北大青年研究中心(網教辦)主任蔣廣學主持撰著、中心師生共同參與創作的立足實踐探索、服務實踐創新的第三本理論專著;它同時也是國內首部探討“網絡新青年”概念內涵的研究專著,集中探討了互聯網新時代“培養什么樣的人”這個核心問題,客觀回應了新形勢下“如何培養人”這個關鍵問題。
在當代中國,歷史與未來、虛擬與現實、本土與全球、機遇與挑戰深度交織,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帶來了社會的巨大變革,一方面,社會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發生根本性變化,創新在網絡社會各個方面的重要地位更加凸顯;另一方面,作為“網絡原住民”的當代青年的成長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互聯網與青年的生活、學習、工作深度融合,由此帶來青年個性特征、發展需求、成長方式的重大變革。
身處這一巨大變革之中,北京大學青年研究中心(網教辦)始終在觀察這些變革給青年帶來的影響,思考這些影響給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帶來的新的機遇和挑戰——該如何理解新時代與互聯網?新青年與互聯網的關聯又該做何解讀?“網絡原住民”如何成為“圓夢新一代”?基于這些觀察思考和探索實踐,北京大學青年研究中心(網教辦)提出“網絡新青年”的培養目標,并把它作為創新人才的特質加以提煉,以更好地界定當代青年在網絡社會中的角色與地位,更加明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和目標。
何為“網絡新青年”?北京大學青年研究中心(網教辦)的實踐和研究團隊認為,其特征是稟賦五四“新青年”傳統并秉持強烈的時代和家國情懷、扎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地而兼具敏銳的全球視野、在現實生活中砥礪德行且葆有在虛擬世界中游刃有余的網絡素養;是賦有創新能力、責任意識和共享精神的時代新人;這樣的網絡新青年,具備高度的主體能動性和創新驅動力,能夠通過自主、自律實現人文日新,融入并引領全球化、信息化時代,自覺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網絡新青年培育與創新人才培養》一書分為緒論和正文六章,共37小節,全書主旨就在于從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兩方面對“網絡新青年”這一概念進行全面闡釋,從成長環境到個性特征、從歷史方位到時代定位、從內涵界定到能力要求,全方位展示“網絡新青年”的豐富內涵和創新本質,從而在邏輯層面和現實層面展現其與創新人才培養的內在統一和外在兼容。此外,該書的另外一項重要內容便是提出了網絡素養教育這一培養路徑,探討網絡素養教育的發展現狀、教育內涵和實踐路徑。
“網絡新青年”概念的提出來自北京大學網絡育人工作的長期系統實踐,在進行理論推演的同時不斷進行實踐探索,其內涵得以不斷豐富和完善。2015年以來,北京大學青年研究中心(網教辦)連續4年舉辦校園網絡文化節,并舉行了4屆“網絡新青年”人物評選活動,在評選中不斷探索“網絡新青年”概念的豐富內涵與實踐導向,同時提出以“融入·節制·創造”為核心的網絡文明觀、以“自信·自省·自育”為核心的網絡教育觀、以“自主·自律·自新”為核心的網絡人生觀、以“創新·責任·共享”為核心的網絡青年觀和以“適變·守常·開新”為核心的網絡時代觀,摸索“網絡新青年”培育的現實路徑。
該書是北京大學青年研究中心(網教辦)師生集體創作的成果。在此過程中,學校領導及有關部門自始至終對理論研究的開展、育人實踐的推進,尤其是網教辦和新青年網絡文化工作室的工作,給予了大力支持,學校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更是對該書的撰寫出版工作給予了特別關注;本書的理論水準和實踐意義也得到了各級領導和專家的高度認可,學校原主要領導和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原主要負責人分別為本文作序;同時,北京大學青年研究中心的相關工作和研究也得到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和悉心關懷,“全環境育人”理念寫入《教育部2017點工作要點》,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導原則;網絡育人和網絡素養教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的重要領域和內容,這些都是對相關前沿探索和創新思考的巨大鼓勵和肯定。
作為北京大學校園網絡社區管理、網絡文化建設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單位和學生工作系統的理論研究部門,青年研究中心(網教辦)始終高度重視理論與實踐、傳承與變革、個性與共性的辯證關系,與時俱進、全力以赴做好研究青年特征、引導青年發展、服務青年成長的育人工作。未來該中心將繼續全面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持續探索青年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建構和實踐途徑,服務于學校的育人工作格局和高等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在全國高校中發揮更大的示范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