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與理論成果知識點
2019-01-22 20:25:55三好網
考點1 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
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經歷了從學器物到學制度再到提倡思想文化的漸進過程,也是近代中國人思想不斷解放的過程。探索中國的富強之路則貫穿于整個過程之中。
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使林則徐、魏源等地主階級的先進知識分子從“天朝上國”的迷夢里驚醒,他們開始開眼看世界,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思想,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洋務派掀起了洋務運動,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
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資產階級開始登上了歷史舞臺,維新派提出“維新變法”思想,并進行了“戊戌變法”。變法雖然失敗了,但是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覺醒。
激進的民主主義者掀起了新文化運動,猛烈地沖擊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使人們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五四運動時期,馬克思主義得到傳播并與工人運動相結合,使無產階級有了領導革命的指導思想,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與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1.近代向西方學習的特點
(1)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主題是為了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富強。
(2)學習西方與抵制侵略、啟蒙和救亡相聯系,體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質。
(3)學習西方是一個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由淺入深、由表及里不斷深化的過程,也是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由被動接受(如洋務運動)到主動選擇(如辛亥革命)的過程,最終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
(4)向西方學習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從鴉片戰爭到甲午中日戰爭,地主階級學“器物”;從戊戌變法到20世紀初,資產階級學“制度”;從1915年至1919年,資產階級學“思想文化”;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中國共產黨從“走俄國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2.近代中國社會各階層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及主要原因
考點2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
三民主義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它主張推翻清政府的統治,進行民族革命,推翻帝制,進行政治革命,解決土地問題,進行社會革命,反映當時中國人的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愿望和要求,具有進步意義。20世紀20年代,孫中山在蘇聯和共產黨的幫助下,改組了國民黨,組織召開國民黨一大,把舊三民主義發展成為新三民主義,提出“三大政策”。在新三民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一次合作,國民革命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
1.多角度認識三民主義
(1)從時代背景看,三民主義產生于《辛丑條約》簽訂后,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趨于匯流。
(2)從綱領內容看,三民主義所要解決的是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推翻清王朝的統治。
(3)從民生意識看,三民主義借鑒歐美經驗,結合中國國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喚社會公平。
(4)從民主政治看,三民主義倡導民權,指導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確立三權分立式的責任內閣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推動了民主政治的進程。
(5)從時代發展看,三民主義與時俱進,由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推動了民主革命的進程。
2.正確認識民生主義
按照孫中山關于民生主義的闡述,其內容主要指“平均地權”和“節制資本”兩個方面,即通常所說的土地問題和資本問題。
(1)“平均地權”有兩層含義,一是主張“土地國有”以防止“兼并”,二是主張“必能耕者而后授以田”以達到“均田”的目的,防止社會革命發生。
(2)“節制資本”的根本用意是防止在中國出現壟斷國計民生的私人企業、集團,使中國在充分發展經濟的同時,避免像歐美國家那樣財富過分集中、貧富過分懸殊。
考點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二、新時期的理論探索
歸納總結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實現偉大中國夢的途徑,產生了三大理論成果。
(1)毛澤東等共產黨人,經歷了國民革命、國共十年對峙、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是毛澤東思想歷經形成、成熟和發展的過程。
(2)鄧小平理論歷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醞釀、中共十二大和十三大的提出、1992年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的發展成熟并最終在中共十五大上成為黨的指導思想。
(3)世紀之交中國共產黨第三代領導集體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