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教案:《基因的自由組合規律》優秀教學設計(3)
來源:網絡整理 2018-11-24 17:37:09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多媒體銀幕上顯示本堂課的教學目標。
理解測交實驗,進一步了解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理解自由組合規律,了解分離規律與自由組合規律的區別和聯系。
(二)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復習提問:
孟德爾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實驗中,F2的結合方式,基因型和表現型的數量,以及表現型的比例?
講授新課:
引言 孟德爾用兩對相對性狀的豌豆進行雜交,其F1代只有一種表現型,F2出現四種表現型,比例為9:3:3:1,孟德爾用基因的自由組合作了解釋,要確定這種解釋是否正確,該怎么辦?
要求學生回答出:測交。
(3)測交
問:什么叫測交?這里具體應是誰和誰交?
請一位學生到黑板上寫出測交及其結果的遺傳圖解。
這是根據孟德爾對自由組合現象的解釋,從理論上推導出的結果。如果實驗結果與理論推導相符,則說明理論是正確的,如果實驗結果與理論推導不相符,則說明這種理論推導是錯誤的,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孟德爾用F1作了測交實驗,實驗結果完全符合他的預想。證實了他的理論推導的正確性,在這種情況下,下一步該怎么辦?(學生回答,上升為理論)。這個理論就是基因的自由組合規律。
4.基因的自由組合規律(獨立分配規律)
教師總結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提出基因的自由組合規律,之后,請學生提煉自由組合的實質,要求學生答出,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然后教師板書。
問:為什么要強調是非同源染色體上,啟發學生逆向思維,如果在同一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能不能自由組合?
教師板畫:
問:這些基因哪些能自由組合,哪些不能自由組合?原因?加深學生對非同源染色體的理解。
分離規律研究一對相對性狀,自由組合規律研究兩對相對性狀,自由組合規律是否與分離規律完全無關呢?請學生對遵循自由組合規律的兩對性狀中的每一相對性狀單獨分析。
要求學生得出結果:
粒形:圓:皺=3:1
粒色:黃:綠=3:1
結論:每一對等位基因的傳遞仍然遵循分離規律,分離規律是自由組合規律的基礎。
原因:(要求學生總結)在減數分離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仍然要分開,等位基因仍要分離,只有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才自由組合。
那么,基因的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有哪些區別和聯系呢?(請學生自行列表比較,在綜合幾位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得出下表,在銀幕顯示。)
(三)總結、擴展
孟德爾通過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實驗,總結出基因的自由組合規律,其實質是在等位基因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由于等位基因都要隨同源染色體分開,因此,它們每一對等位基因的遺傳仍遵循分離現律。
但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的非等位基因則不能自由組合,它們在遺傳過程中遵循連鎖互換規律,教師簡略介紹摩爾根的連鎖與互換規律。
(四)布置作業
在孟德爾的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實驗中,后代出現的重組類型中,能夠穩定遺傳的個體約占總數的 [ ]
A.1/4 B.l/8 C.3/8 D.3/16
(五)板書設計
3.測交
證明了孟德爾對自由組合現象的解釋的正確性。
4.基因的自由組合規律(獨立分配規律)
實質: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