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教案:《中國邊疆新危機和中法戰爭》教學設計
2018-11-23 21:43:17網絡整理
高一歷史教案:《中國邊疆新危機和中法戰爭》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中國邊疆地區新危機的概況。左宗棠收復新疆。《伊犁條約》和新疆設行省。黑旗軍紙橋大戰。中法戰爭爆發。馬尾海戰和鎮南關大捷。《中法新約》及影響。臺灣設行省。
2.(1)通過學習中國邊疆新危機,使學生認識到: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列強加緊了商品市場、原料產地、資本輸出場所和殖民地的爭奪,中國成為他們爭奪的主要目標,中國西北、西南、東南邊疆地區出現了嚴重的危機,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2)通過學習中法戰爭,使學生認識到:中國不是敗在軍事上,而是敗在清政府妥協求和的外交政策上,清政府的腐敗可見一斑。
3.(1)通過學習中國邊疆新危機的出現原因,加深學生對資本主義擴張性的認識,培養學生自覺維護國家民族利益,甘用熱血薦軒轅的獻身精神;
(2)通過學習左宗棠收復新疆及鎮南關大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保衛祖國的優良傳統。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70年代,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始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向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過渡,為了適應本國資產階級對商品和資本輸出市場以及殖民地的需要,列強掀起了一個新的爭奪殖民地的高潮。落后的中國及其鄰國,成為侵略者爭奪的主要目標,造成了對華侵略的新態勢。而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仍采取妥協求和的對外政策,這一對外政策在中法戰爭中貫徹的最為徹底,導致了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的結果。清政府的腐敗大大加深了中國大西南邊疆的危機!吨蟹ㄐ录s》的簽訂表明列強已開始對中國采取資本輸出的手段來進行經濟侵略,這加速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進程。
重點分析
本課重點是俄英侵略新疆和左宗棠收復新疆;鎮南關大捷;《中法新約》及其影響。
(1)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他們也加緊了對殖民地的爭奪,中國的新疆成為英俄侵占的目標。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斗爭,粉碎了俄英分裂祖國的陰謀。學習這一內容,既可以使學生認識到清政府的腐敗是我國落后挨打的原因,又可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2)鎮南關大捷是影響中法戰爭全局的關鍵戰役,而《中法新約》則是中法戰爭及本課的核心內容。學習這一內容既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反侵略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又可以使學生清地了解到,中國不是敗在軍事上,而是敗在清政府妥協求和的外交政策上。
重點突破方案
(1)引導學生回憶初三世界史所學內容,思考19世紀70年代世界的大環境如何,使學生將中國這一時期發生的歷史事件與世界歷史發展相聯系,從而,理解發生中國邊疆新危機的原因;通過讓學生閱讀課文制作表格的形式以及通過演示邊疆新危機的課件,使學生加深對這一時期列強對中國邊疆的侵略的印象。
(2)利用《中法戰爭》flsah動畫,講解中法戰爭,并重點講解鎮南關大捷。通過讓學生閱讀課文,了解鎮南關大捷對法國產生的影響。
(3)通過分析《中法新約》的主要條款,使學生認識到,《中法新約》為列強在中國以資本輸出為主要手段進行經濟掠奪開辟了道路,加深了邊疆危機。
難點分析
本課難點是為什么中法戰爭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受已有知識的影響,學生們在學習時,往往忽略各資本主義列強打著“調停”的幌子,對清政府施加壓力這一點。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胡須討論,共同分析,從而使學生能真正認識到一個腐敗的政府將會給一場勝利的戰爭帶來失敗的結果。
難點突破方案
利用《中法戰爭》flsah動畫,和分析在中法戰爭中李鴻章給前線將領所下的命令,以及一些將領在戰爭中臨陣脫逃的表現,使學生認識到,在這場戰爭中中國“勝而不勝”,法國“敗而不敗”的原因。
重點:俄英侵略新疆和左宗棠收復新疆;鎮南關大捷;《中法新約》及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