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教案:《雨巷》教學設計(三)
來源:網絡整理 2018-11-22 14:46:18
高一語文教案:《雨巷》教學設計(三)
【教學目標闡述】
一、教學背景
(一)教材分析
《雨巷》這篇課文處在中職語文課本(基礎模塊)下冊,本單元重點是詩歌的欣賞,詩歌是一種用凝練的語言集中反映生活的文學形式,它具有豐富的想象和感情。“詩言志,歌詠言”。欣賞詩歌應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著重分析意象,品味語言,發揮想象,感受作品豐富的情感。
(二)學情分析
本課我教學的對象為高一年級的水利水電專業的學生,他們在經過高一的學習,對詩歌欣賞有了一些基礎,也具備了一定的自我學習的能力,但是學習中畏難情緒較重,基礎也較差,對學習的興趣較上期有所下降。
(三)教學目標
鑒于這些情況,我希望通過這節課達到以下目標:
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詩人在詩中對美好理想的追求,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喚起民族憂患意識
過程與方法:采用小組合作探討,以朗誦貫穿整堂課,分析詩歌的意象,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情況,走進詩人的內心。
知識與技能:初步了解鑒賞詩歌的方法,嘗試鑒賞《斷章》
教學重點:通過誦讀詩歌,感受詩歌意蘊美。
教學難點:通過分析“丁香姑娘”的意象,結合網絡資源等手段,理解其象征意味。
【教學策略闡述】
一、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法,誦讀法,小組合作學習法。
二、教學媒體
1.powerpoint課件:展示教學內容。
2.圖片、視頻、音樂:營造情景,感染學生,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3.網絡資源:①利用班級qq群,探討朗誦技巧,檢測朗誦情況,幫助學生總結、討論課堂學習情況,反饋信息,不斷改進。②利用百度、查找《雨巷》作者情況,查找寫作背景等資料,完成課前預習、③利用班級qq群,微信,博客等,課后總結積累、增加對祖國經歷苦難的知識積累,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三、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查找資料
課前,讓學生利用資料書,網絡資源(如,語文資源網,無憂無慮網,班級qq群等信息化手段)對課文做好課前預習
說明: 課前預習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課文前,對作者,對課文寫作背景有個初步的了解,能讓課堂朗誦能更順利的進行。
(二)歌曲《雨巷》導入、營造環境,激發興趣
說明:用音樂來感染學生,讓學生在上課之前感受《雨巷》改編的歌曲,營造一種浪漫,朦朧的氛圍,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