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教案:《雨巷》優秀教學設計(三)
來源:網絡整理 2018-11-22 14:40:55
高一語文教案:《雨巷》優秀教學設計(三)
一、教學設想:
1、關于教材:
對《雨巷》這首詩歌的解讀是多元化的,它的美沒有時空的限制。不同年齡,不同時代的人都對它有自己的解讀和發現,因此鼓勵學生對該文本進行個性化的解讀,提出自己獨特的發現。
我認為《雨巷》一詩在情感基調的把握上還是比較容易的,但是能讓學生在把握情感基調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還是需要一些老師的指導意見,所以我把誦讀該詩歌作為我整節課貫穿始終的目標,希望學生能夠在以后的學習中首先以誦讀文本作為基準,在誦讀中體味作者的情感;同時《雨巷》在意境上有自己獨特的藝術美感,所以賞析文本的意境美是我這節課的第二個目標,我希望通過對意象的分析,讓學生學會如何鑒賞詩歌的意境,在答題方法上給學生一個明確的思路;對于《雨巷》的主旨和人物形象的探討應該是該詩歌的一個難點,這是深入挖掘教材的突破口,所以我將它定為這節課深入探究的關鍵點,希望通過對這兩點的研討,讓學生在用心思考的情況下朗讀詩歌,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目標。
2、關于教學目標:
①通過學習本詩,讓學生關注詩歌中的意象,因為這是感情的載體,同時也鼓勵學生積累傳統的審美意象,增強鑒賞詩歌的厚重感。
②高一的學生在初中時就已經學習了《詩經 蒹葭》,高一上半學期剛剛誦讀了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已經接觸到了詩歌的音樂美和詩歌的回環往復美,在此基礎上我希望通過對本詩的學習讓學生充分欣賞它的音樂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增強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
③指導學生關注詩歌中的用字用詞,增強“煉”字意識,增加對詩歌鑒賞的深度。
3、關于學生:
我們的學生經過初中的學習,對詩歌最基本的特點已有所了解,在高一上學期,通過對經典詩歌的學習和鑒賞已經有了一定的鑒賞水平和素養,但是對詩歌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和深入了解詩歌的內涵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需要立足學生的實際,掌握詩歌鑒賞的基礎知識,讓學生將自己的思想的火花充分的展示在課堂上,讓他們學有所得,學有所進。
二、關于教法:
①作為詩歌教學,最基本的是讓學生在誦讀中把握文本的情感,所以我把誦讀作為這節課貫穿始終的教學目標,在讀中品,在品中悟。
②熟讀文本之后,我將品味作為我這節課的第二大目標,分析意境,品味語言。讓學生對文本的內容作進一步的探討,加深對作者情感的把握。
③一讀二品之后,還要讓學生對文本做深刻的體悟,體悟文本的形象,體悟文本的主旨,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三、關于學法:
以學生的誦讀為主,充分運用同學們之間的合作交流,一些比較淺顯的問題在組內解決,組內解決不了的疑問放歸課堂,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進行討論交流,對學生討論完后還有爭議的,教師點評插入指導。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