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教案:《蘇武傳》優秀教學設計(三)(2)
來源:網絡整理 2018-11-22 12:51:56
第 一 課 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堂:代的“蘇武牧羊”故事廣為傳頌,千百年來,蘇武已成為一名偉大的愛國英雄定格在人們心中,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歷盡艱辛,“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表現出崇高而又令人震撼的民族氣節,有民歌《蘇武牧羊》唱道:
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飲雪,饑吞氈,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稷,旄落猶未還,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夜在塞上時聞笳聲入耳痛心酸。轉眼北風吹,雁群漢關飛。白發娘,盼兒歸,紅妝守空帷。三更同入夢,兩地誰夢誰;任海枯石爛,大節定不虧。終教匈奴驚心碎膽共服漢德威。
下面,我們走進蘇武,認識蘇武,敬仰蘇武。板書《蘇武傳》。
二、快速閱讀人教版配發資料《第二課堂》(第99頁)和課文注釋①,介紹作者、作品和背景。學生介紹,然后明確。
1.作者簡介:班固(32—92),我國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幼年即聰慧好學,16歲入洛陽太學,博覽群書。性情謙和,深受當時儒者敬重。后來繼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記后傳》基礎上撰寫《漢書》。因被人誣告私改國史而被捕人獄。幸其弟班超上書解釋,漢明帝讀了班固的書稿大為贊賞,召為蘭臺令史,后遷校書郎。班固“潛精積思二十余年”,終完成《漢書》寫作。
2.簡介《漢書》:《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敘了自漢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實。《漢書》體例上全承《史記》,只是改“書”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傳”,全書有十二紀、七十傳、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萬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馬續續寫的。《漢書》是繼《史記》之后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
3、蘇武出使背景:秦末漢初,北方匈奴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斷擴大控制地區。文帝、景帝時代,漢王朝采取和親政策來加強民族聯系。武帝時,漢國力逐漸增強,多次與匈奴作戰,取得了幾次勝利后,轉而重視結盟,指望通過恩威兼施之策來解除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恰好匈奴單于有意示好,漢朝也想趁機和解,于是派蘇武出使與匈奴修好。
三、朗讀課文,熟悉內容。鑒于學生的文言文朗讀能力較弱,課堂自讀或教讀非常必要。朗讀中重點注意把握:
1、校正字音
①稍遷至栘中廄( jiù )監; ②數(shuò )通使相窺(kuī)觀;
③以狀語(yù)武; ④既至匈奴,置幣遺( wèi )單于;
⑤后隨浞野侯沒( mò)胡中; ⑥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 yānzhī )歸漢;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注:課本注音“yún”有誤。煴,有二音,讀yūn意為“微火”,讀yùn意同“熨”); ⑧擁眾數萬,馬畜( chù )彌山; ⑨故使陵來說(shuì)足下; ⑩何以汝為(wéi)見;⑾子卿尚復誰為(wèi)乎。
2、注意斷句:
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于)匈奴中。
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
常/能為漢/伏弩射殺之
幸蒙/其賞賜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其一人/夜亡
單于使衛律/召武受辭
自抱持/武
使(汝)/決人死生
(衛)律知/武終不可脅
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
掘野鼠/去(jǔ)草實/而食之
武與李陵/俱為侍中
大臣亡(wú)罪夷滅者/數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復誰為乎?
后/漢使/復至匈奴,常惠/請其守者與俱
四、通過朗讀課文,看看誰能夠概括地講述課文的故事來。
五、理清課文的基本思路。
1.學生標出課文結構層次,指出劃分層次的依據。
2.同桌間討論,概括層次意。
[板書]
↗㈠(1-2)蘇武身世,出使背景
蘇 ︳ 1、(3-4)扣留自殺——義不受辱
武 ︳㈡ 備受艱辛 2、(5)恐嚇——威武不屈 利誘——富貴不淫
傳 ︳ 堅守氣節 3、(6)逼迫——貧賤不移
︳ 4、(7-8)勸降——私情不動
↘㈢(9-10)匈漢和親,蘇武得返
作者采用寫人物傳記經常運用的縱式結構來組織文章,以順敘為主,還運用插敘,依時間的先后進行敘述,脈絡清晰,故事完整。
六、課后同桌間可以分角色朗讀課文,以便把握人物形象。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