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教案:《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教學設計
來源:學科網 2018-11-10 12:34:39
知識與能力: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國民黨一大、國民革命運動的興起、北伐戰爭和大革命的失敗。
2、利用圖片,中共“一大”到“三大”會議決議等史料,在學習“五四運動”和中共成立的基礎上,了解并掌握新民主主義革命崛起的主要史實,培養運用歷史材料說明歷史問題的能力。
3、提問、啟發、討論、比較新民主主義革命崛起前后中國社會發生巨大變化的史實,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崛起的偉大歷史意義。
4、比較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異同,認識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區別,培養分析和比較歷史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利用收集和分析史料的方法,進一步認識到歷史材料是認識歷史的重要途徑,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義革命崛起的主要史實。
2、提問、啟發、對比、討論的方法,概括新民主主義革命崛起的歷史意義。
3、比較歸納的方法,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區別。
4、采用問題情景教學法。情景的設置可以通過多媒體演示,也可以通過教師的語言描述,來再現歷史,然后通過教師提問或者學生發現問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新舊民主主義革命對比中認識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偉大歷史作用,堅定堅持共產黨領導和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念。
2、通過學習“五四風雷”中學生的先鋒作用,培養學生秉承“五四”精神,努力報效中華的道德情操。
3、通過學習在國共合作促成的國民革命高潮——北伐戰爭中涌現出的英雄人物為祖國民族獨立進步而勇于自我犧牲的精神,培養愛國主義情操。
4、回顧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崛起的歷程,培養連續的、全面的歷史觀,認識到近代中國民族獨立、國家富強民主是一代代先進中國人奮斗不息、努力不止的結果,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從而培養為國家民族發展而奮斗的歷史責任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五四運動、中共成立、國共合作及北伐戰爭
難點:五四運動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的依據;中共成立對社會變革的影響、國民大革命失敗的原因。
教學方法:
本課主要采用談話講述進行。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圖片、歷史歌曲、材料及地圖來講解,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應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感知歷史中不斷積累歷史知識,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過程,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及要點:
新課導入:
①基本按照本課引言的寫法導入。
②利用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名言導入:
一、五四風雷:
(一)、原因
1、根本原因: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
2、直接原因(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1)巴黎和會(1919.1~6月):一戰后,戰勝的協約國在法國巴黎召開的所謂“和平會議”,實質是宰割戰敗國、進行分贓的會議,其目的是為了重新分配殖民地和劃分勢力范圍。27個戰勝國的代表1000人參加,其中全權代表70人。蘇俄沒有受到邀請,德國作為戰敗國也被拒之門外。美、英、法、意四大國操縱會議。4月28日的全體會議上,一致通過《國聯盟約》。6月28日,各戰勝國終于在巴黎近郊著名的凡爾賽宮鏡廳簽訂了《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由于大會將戰前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交給日本,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利益,中國代表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
(2)中國正義要求遭拒絕:
中國曾經在戰爭期間對德宣戰,也算是戰勝國之一,因而也派外交總長陸征祥率領代表團6人(另外五人分別是:南方政府代表王正廷、駐英公使施肇基、駐比公使魏宸組、駐美公使顧維鈞)出席了會議。
中國代表向巴黎和會提出希望條件七條:
一、廢棄勢力范圍;
二、撤退外國軍隊、巡警;
三、裁撤外國郵局及有線無線電報機關;
四、撤銷領事裁判權;
五、歸還租借地;
六、歸還租界;
七、關稅自由權。
接著,在中國旅歐學生要求下,中國代表又向巴黎和會提出廢除“二十一條”的要求。
但是,這個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分贓會議卻拒絕了中國代表的正義要求。“和會”議長克里蒙梭以其不在和會權限之內,拒絕討論第一項和第二項內容;山東問題,日本在戰爭中獲得的權益已由英、法、意得以承認,以及中日雙方曾有的換文,故日本拒絕交還在山東的特權。
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使深受帝國主義欺壓的中國人民長久積壓的怒火一下子迸發出來,以學生斗爭為先導的五四愛國運動如火山爆發般開始了。
(二)、爆發:
1、時間:1919年5月4日
2、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其中“外爭主權,內除國賊”最能體現五四運動的性質)
(三)、經過:兩個階段、兩個中心與主力
階段 |
時間 |
運動中心 |
主力 |
第一階段 |
5月4~6月初 |
北京 |
學生 |
第二階段 |
6月5日后 |
上海 |
工人階級 |
(四)、結果:取得初步勝利
表現為:①釋放被捕學生;②罷免三個賣國賊職務;③拒簽和約。
(五)、意義:
(1)性質: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
(2)特點(各階層作用):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
(3)作用: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看到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開始走上了同工人相結合的道路,傳播馬克思主義;
(4)影響: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一)、誕生的條件:
1、經濟基礎:一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壯大
2、階級基礎: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
3、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并同中國工人運動日益結合;
4、外部條件:共產國際的幫助;
5、組織基礎:陳獨秀、李大釗開始進行建黨活動。
(二)、中共“一大”召開:標志著中共的誕生
1、時間:1921年7月23日;
4、主要內容:
①確立黨的名稱:“中國共產黨”
②制定黨的綱領:實現無產階級專政(即用革命軍隊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資本家私有制)
③明確中心任務: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
④選舉領導機構:成立中央局,選舉陳獨秀為書記。
5、、誕生的意義:
(1)性質:新型工人階級政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以實現共產主義為目標、進行反帝反封建革命斗爭的政黨;
(2)特點:不僅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也代表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
(3)影響: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綱領。
4、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后的主要活動:這是教材中[歷史縱橫]的內容。應該引導學生分析歸納:
①組織工作:陳獨秀專職做黨的工作,準備成立執行委員會;
②政治工作:部署工人運動;
③思想宣傳工作:出版關于共產主義的書籍。
三、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
(一)、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
1、合作條件:
①中共開展工人運動的經驗教訓:(如二七慘案)要戰勝強大的敵人,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②中共“三大”的決定:中共與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③共產國際的指導。
(2)合作的標志:中國國民黨“一大”的召開(1924年)
(3)合作結果: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兩黨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國民大革命運動。
(二)、國民大革命運動(1924~1927年)
(1)興起:通過東征,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統一(1925年)
(2)高潮:北伐戰爭(1926~1927年)
▲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結果:
①基本上摧毀了北洋軍閥的反動勢力(即三排擋軍閥消滅了吳佩孚、孫傳芳的主力);
②國民政府中心由廣州遷到武漢(革命中心由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
③動搖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根基。
(3)失敗:
▲標志:蔣介石、汪精衛發動反革命政變(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原因:①中外反動勢力的支持;
②國民黨右派的背叛;
③陳獨秀堅持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放棄革命的領導權;
④共產國際的錯誤指導。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