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面對青春期子女的“攻擊性”言行(2)
2011-09-09 15:15:20學習方法網
望子成龍是家長的普遍心情,尤其在獨生子女家庭,父母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唯一的孩子身上,有的家長不從孩子自身發展規律的心理、生理特點出發,而是進行智力上的“填鴨式”教育。這樣就會使孩子負擔過重,超越了他們的接受能力使孩子產生了厭煩學習的情緒,智力上過度要求的同時,在生活中給予了過多的照料,其結果必然導致孩子有很強的依賴性、嬌氣等性格。
另外還有一些家庭,當孩子對別人表現出攻擊性時,他們采取不管不問的態度,使孩子失去控制自己的鍛煉機會。或者當他們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無法忍受時,就會懲罰孩子。這又向孩子提供了一個攻擊性行為的模仿原型,變相地暗示孩子——當別人使你不滿意時,應該怎樣對待他。家長會反復無常地懲罰孩子,并且容許孩子表現攻擊性沖動,這些父母總是挫傷孩子的情感需要,給孩子樹立了對人漠不關心的榜樣。因此,這樣的家庭更易出現攻擊性強的孩子。
如何正確選擇家庭教育方式,引導子女規避青春期攻擊性等問題,是家長責無旁貸的責任。這里提出以下建議:
一、樹立正確的教育態度
家長要改變不正確的教養態度,首先要克服自身的“異常心理”,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認識到孩子是獨立個體,是社會成員,要按照“社會要求”去培養,才能保證子女今后適應社會發展。要愛而不寵,養而不嬌。
二、加強與學校間的溝通
家長要把孩子的真實情況,及時、準確地反映給老師,共同商討、制訂適合自己孩子有效地教育方法,同時也要了解學校,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現,因此要與學校保持聯系,加強與老師之間的溝通,才能更好地配合學校進行有效地家庭教育。
三、選擇恰當的教育方法
采取正確的教育方法,家長需要注意的是,對子女教育不要脫離實際,要根據孩子自身的發展規律、心理現象及年齡特點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四、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家庭是子女成長的第一環境,家庭的物質和文化條件、家庭成員的關系、家長對孩子的態度以及在家里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等都會形成烙印。目前,有些獨生子女往往表現出性格任性、一切以個人為中心。分析根源多半是由于他們在家庭處于特殊地位。所以家長教育孩子需要更多的理智,只有這樣才能從小培養獨生子女的良好行為習慣。
輕松和諧的家庭氛圍能夠使青少年在快樂幸福的感情中成長,溝通和交流則使父母及時了解孩子們的心理變化,及時作出應對措施,幫助孩子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