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待青春期孩子的困惑
2009-09-23 13:29:45網絡資源
今天又是期中考試過后的家長會,每個家長帶著復雜的心情,如,失落、失望、焦急、無奈、壓抑、煩躁、痛苦等等。想得是孩子的分數,急得是孩子的學習,煩得是孩子的態度,失落的是自我目標沒有實現,我完全理解各位家長的心情。
今天我想要講的不是學習成績,也不是學習方法,表面看來與學習無關,其實是孩子現階段面臨的較大的困惑和影響學習的重要因素,那就是青春期困惑。
昨天有兩個學生來心理咨詢室,話題都是“因為學習成績不理想,心里很難過。如實向家長匯報,結果在電話里就被罵了,心里像被刀割似的。不知道爸媽為什么要這樣……因為成績不好,父母就會羅列種種不足,把去年的、昨天的、今天的不滿意,一古腦兒翻出來,說是教育我,感覺像是挖苦、嘲諷,幸災樂禍”。遇到這樣的家長,孩子的心情一定是又急又煩又失落,甚至絕望。
在學習舉行的“孝心周”里,高二年級學生重點開展了“給父母寫一封信”的活動,與家長說說心里話,讓父母了解自己的真實想法。“有時想給父母一個承諾,但怕家長等待結果不如愿反而失望。怕家長抓住我給的承諾,給我施加壓力。搞不好,給自己留了一條死路。”我希望家長靜靜地聽聽孩子們的心聲,我也希望聽聽你們家長的真實感受。
一、高中生心理特點:
1、不平衡性
高中生的生理發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發展卻相對落后于生理的發展,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還未達到成熟的指標,也就是說,高中生的生理與心理,心理與社會關系的發展是不同步的,具有異時性和不平衡性。
2、動蕩性
高中生心理發展的動蕩性表現為思維敏銳,但片面性較大,容易偏激。熱情但容易沖動,有極大的波動性。他們往往把堅定與執拗,勇敢與冒險混同起來,行為舉止上表現出明顯的沖動性。生理上的劇烈變化,會帶來所謂“青春期騷動”,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和性困擾。
3、自主性
高中階段正處于心理斷乳期,在心理和行為上表現出強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從父母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具有很強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熱衷于顯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對成年人的意見不輕信,不盲從。
4、閉鎖性
高中生的內心世界變得豐富多彩,但又不輕易表露出來,心理的發展呈現閉鎖的特點。他們非常希望有一個單獨的住宿房間,有個人的抽屜,并喜歡把抽屜鎖起來。愛網上聊天,因為它既可以傾吐心聲,又是虛擬世界中具有隱蔽性。閉鎖心理使高中生容易感到孤獨,同時也會產生希望被人理解的強烈愿望。
5、社會性
高中生對社會現實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很感興趣,對社會活動的參與日益活躍自行結社、自組協會,自辦刊物,思想開放,思維活躍,國家主人翁意識日益強烈。
針對學生以上心理特征,家長可以明白孩子為什么少說話?為什么厭學?什么喜歡對立,熱衷上網,談朋友等。
二、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困惑
他們希望:學習輕松一點,生活自由一點,交友浪漫一點,消費寬松一點。他們追求獨立、追求個性、追求自由,但又缺乏責任感、缺乏耐挫力、缺乏自主性。但面對競爭的社會,殘酷的高考,校紀的約束,家庭的經濟,消費的能力,家長的概念等方方面面都不允許的情況,所以他們感到困惑,感到郁悶,感到迷茫。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可以把它分為三類:小問題重點關注,中問題重點引導,大問題重點把關。
周日睡懶覺,QQ聊天,追星崇拜偶像,愛聽流行音樂,熱衷街舞等,這些問題是階段性的問題,不是原則性的大問題,需要我們去關注和認同。
迷戀電子游戲,愛虛榮過度消費,早戀傾向,厭學等,需要家長十分關注的,因為它的發展會造成不良后果。
進營業性網吧或舞廳,不經家長同意在外留宿,逃學,常對人有過激行為或暴力傾向,長久抑郁,極度自卑,恐懼等。對發生這類問題的孩子,家長需要嚴格把關,求助老師或心理醫生。
三、家長忌犯的“六病”
1、溺愛
無節制滿足孩子的需要,最終自我膨脹,形成一我為中心,養成自私貪心,依賴的惡習。
2、忍讓
對孩子無原則地讓步,生怕孩子不順心,恐怕發生不愉快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如,父母離異,孩子不開心,受傷害,本來是挺可憐的。媽媽為了使女兒順心,百依百順,結果孩子總是“以我不回家”“我要離開你”相要挾,摔東西、自殘嚇唬媽媽。
3、收買
對孩子考得好,一金錢收買威信,結果常常會刺激孩子,滋生唯利是圖,引發產生不誠實的意念。
4、自夸
家長以自我夸耀獲得威信,一旦孩子察覺家長言過其實,常常聽不得家長的忠告批評,反而損害家長的威信。
5、壓制
對孩子粗暴專制,傷害孩子的自尊,往往造成表面沉默,心底抵觸,形成逆反對立或恐懼心理。不利于親子間的溝通和交流。
6、說教
家長慣于抓住一點,喋喋不休,把孩子說得一無是處,使孩子產生厭煩或不滿情緒,最后家長教育越來越無效。
四、家長的對策
1、善于傾聽:尊重孩子,注意傾聽,誘導孩子說出心里話,這樣才能與孩子友好相處,真誠溝通。
2、注重觀察
發現孩子的情緒變化,注重孩子的細微改變,欣賞孩子的個性發展,鼓勵孩子的求知愿望。
3、換位思考
家長不妨常常想想:“我年輕時,遇到這些問題會怎樣處理?”“今天假如我是兒子,我會怎么做?”
第一要注意,年齡結構帶來的認知理念的差別;
第二要注意,社會發展帶來的行為模式的差別。
當年的我們,男女生之間是不講話的,偷偷關注異性,最多只要暗戀。但現在的中學生異性交往極其正常,甚至有過密狀態和早戀傾向。異性之間表達好感非常直白,寫信太煩也太慢,打電話發短信,網上聊天成了最常用的手段。
4、存有空間
不要管得太嚴太死,讓人沒有自由。當一個人沒有空間,沒有隱私時,產生的只有對立和逆反,否則將是麻木。
5、反思自身
病癥在孩子身上,病因往往在家庭。我們經常反思自己,“我為孩子創造了什么?”“留下了什么?”“促成了什么?”發現問題能夠從自身與孩子兩方面尋找原因,是非常有效的家庭教育。
最后,謝謝各位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