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2023-2024學年高二語文上學期期末考點大串講期末沖刺卷原卷版一
來源:網絡整理 2024-12-25 19:36:04
統編版2023-2024學年高二語文上學期期末考點大串講期末沖刺卷原卷版一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1)文學與“世界”構成怎樣的關系,文學為什么而作,為什么人書寫,關涉文學本質論。
(2)中國古代文論有從“世界”角度來理解文學本質的傳統,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感物說”,認為文學源于創作主體對生活的感受,這一觀點影響深遠。蘇軾基本上遵循傳統詩學中心物交感、主客合一的理論觀點,認為詩文是創作主體在感受外在世界的基礎上內在精神境界的藝術呈現。他在《南行前集敘》中云:“山川之秀美,風俗之樸陋,賢人君子之遺跡,與凡耳目之所接者,雜然有觸于中,而發于詠嘆。”正是山川風物、賢人勝跡等自然與社會事物激發了作家的創作欲望;在《辨杜子美杜鵑詩》中提出作詩應是“類有所感,托物以發”;在《題淵明〈飲酒〉詩后》中闡述了“境與意會”的妙處。
(3)無論因物觸興、有感而發,還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都是創作主體通過詩文折射宇宙、自然之生命精神的基本途徑與手段。蘇軾強調文學創作是主體情感體驗和內在情結的自然流露,但在根本上也離不開對客觀世界的感發,這樣才能達到主客互融、天人合一。
(4)眼下,有些創作者忽視中國的現實土壤和傳統文脈,簡單套用西方理論來剪裁中國人的審美。在此背景下,蘇軾的觀念對我們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紛繁復雜的文學現象中辨清文學的本質,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5)基于對文學與“世界”關系的清晰準確的認知,蘇軾提出了“有為而作”的命題,可謂言之有據、內涵深刻。他在《題柳子厚詩》中認為“詩須要有為而作”。《答虔倅俞括》云:“今觀所示議論,自東漢以下十篇,皆欲酌古以馭今,有意于濟世之實用。”在《王定國詩集敘》中評贊王定國的詩“清平豐融,藹然有治世之音”。“有為而作”就是強調詩文要具有道德評價與教化的功能,從而有益于國家、社會與民眾。
(6)在當下,文學的本質要求是要對社會、時代和人民“有為”。新時代的文學需秉持“有為而作”的理念,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來觀照世界,從人民的實踐和多彩的時代中汲取營養,反映人民改革創新的火熱實踐與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為時代和人民放歌。
(7)文學創作是文學活動的重要環節,是創作者對社會生活進行審美加工從而形成藝術形象的過程,要經歷創作動因、藝術構思與語言呈現等復雜過程。“無意為文”是古代詩學中另一個影響深遠的命題,蘇軾極力倡導,體現出他對文學創作重要規律的深刻認識與體悟。
(8)蘇軾認為詩文創作“非能為之為工,乃不能不為之為工”,應“有所不能自已而作”,不可勉強刻意為文,只有如此才能達到創作妙境。《子思論》有云:“昔者夫子之文章,非有意于為文,是以未嘗立論也。所可得而言者,唯其歸于至當,斯以為圣人而已矣。”也就說,孔子為文并非刻意而作,但他所說的都恰到好處。蘇軾在《答謝民師書》中認為,詩文創作應“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態橫生”,這樣就能達到心、手、器高度統一,以致“無思”而“辭達”。又《書黃子思詩集后》云:“蘇李之天成,曹劉之自得,陶謝之超然,蓋亦至矣。”強調詩文創作應以“無意”發之,在物與我、情與境悠然感會之際,自然而發、自然而成,方能成“天下之至文”。
(9)情感性是文學審美活動的基本特征。蘇軾的“無意為文”還表現在對情感表達的重視,特別強調真情實感的流露與抒發。《讀孟郊詩二首》有云:“孤芳擢荒穢,苦語余詩騷。水清石鑿鑿,湍激不受篙。”“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有如黃河魚,出膏以自煮。”蘇軾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稱許孟郊的詩作情真意切,完全是詩人內在情感與生命情結的真實流露。《錄陶淵明詩》又云:“言發于心而沖于口。”不難看出,蘇軾是以情感是否真切論詩,認為詩文貴情真,不偽飾,不造作。當前,有些創作者為了快出作品、多出作品,出現模仿抄襲、千篇一律、機械化生產等弊端。這類創作不可能寫出真情實感,也就很難激發讀者共鳴、促進情感交流。
(10)那么,詩文創作如何才能做到“無意為文”呢 這涉及文學創作中復雜的精神活動,跟藝術直覺、藝術情感、藝術想象等密切相關。蘇軾對于詩文創作的心理機制有著準確的把握。
(11)他認為,在創作中主體內心必須“空”“靜”,以充分集納、感知外物并進而達到自由興發的直覺表現境界。《送參寥師》云:“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在《超然臺記》中主張“游于物之外”,而反對“游于物之內”,對外物采取超然靜觀的態度。“空”“靜”的心理狀態,可以排除外界不必要的干擾,使物象保持其自然狀態自由地進入主體內心,主體就可以物我兩忘、心物合一,凝神觀照創作對象。“空靜”不但有助于創作主體感知外物,還能使主體超越自我,超然物外,超越時空、因果之限制,促使神思發軔,從而進入自由興發的直覺表現階段,這是文學創作臻于得心應手與自由境界的重要前提。
(摘編自姜春《有為而作·無意為文·美未忘箴》)
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蘇軾融合個人豐富的創作實踐經驗,在大量的書信、序跋以及詩文作品之中,廣泛深入地闡述了自己的詩學見解。
B.“有為而作”的文學理念體現了蘇軾對文學與世界關系的準確認知,也為新時代文學提供了創作遵循,具有共通性。
C.“有為而作”強調文學的道德評價與教化功能,“無意為文”推崇詩文自然妙成,雖各有側重,但都關涉文學本質。
D.蘇軾能夠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詩文創作的規律和心理機制,他認為,只有內心空靜,才能夠創作出情真意切的詩文。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學創作因物觸興,有感而發,作品折射宇宙、自然生命精神的手段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B.蘇軾在“感物說”的基礎上提出了“有為而作”命題,進而參透了文學創作中主客體的關系。
C.蘇軾認為詩文創作應“如行云流水”,使其自然而成,盡量不在結構和語言等方面刻意為文。
D.蘇軾在提及陶淵明時,稱其詩“境與意會”“言發于心而沖于口”,可見陶詩備受蘇軾青睞。
3.下列選項,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第(5)段觀點的一項是( )(3分)
A.《書〈黃子思詩集〉后》云:“佳句妙語……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嘆也。”
B.《次韻朱光庭喜雨》云:“清詩似庭燎,雖美未忘箴。”
C.《鳧繹先生詩集敘》云:“先生之詩文……鑿鑿乎如五谷必可以療饑,斷斷乎如藥石必可以伐病。”
D.《次韻孔毅父集古人句見贈》云:“天下幾人學杜甫,誰得其皮與其骨 ……名章俊語紛交衡,無人巧會當時情。”
4.在行文中,作者為何穿插對當今一些文學創作者的批評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