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2023-2024學年高一語文上學期期末考點大串講文學類文本閱讀原卷版(2)
來源:網絡整理 2024-12-24 21:32:18
橫山不僅孕育了粗獷豪放的信天游,更有橫山老腰鼓留存于世。老腰鼓,又稱“文腰鼓”,根據廟宇石碑的文字存證,它出現的年代可追溯到明代中期。古時戍守長城的士兵,身佩腰鼓作為報警工具,發現敵情即鳴鼓為號。在騎兵陣戰沖鋒中,也以腰鼓助威,激發將士斗志。打了勝仗,將士擊鼓起舞狂歡。邊民久居塞上,也習而為之,于是腰鼓逐漸應用于民間娛樂,演變成激昂剛勁、帶有軍旅色彩的腰鼓藝術。
聲聲鼓響融入陜北人的血脈。遙想當年,陜北兒女在響水堡“鬧紅”,成立農民講習所,農民運動開展得轟轟烈烈。之后,數萬名橫山兒女跟著劉志丹上橫山,組建游擊隊與敵人浴血奮戰,游擊戰爭風起云涌,橫山開創出紅色根據地、誕生陜北第一個紅色政權,為創建陜甘寧邊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后來,載入史冊的橫山起義(波羅起義),為中共中央轉戰陜北打開了通道,為建立新中國作出了卓越貢獻。
走在橫山大地上,腳下是世界上最廣最深的黃土,隨處可觸摸到歷史的印痕,隨時可感受到歷史散發的華光,時刻傾聽到那激越昂揚的歷史交響。
我對橫山高山仰止。
(選自2019年第1期《北京文學》,有刪改)
9.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首段寫作者深冬季節來到橫山,點明了文章的寫作對象;同時對刺骨的寒風和枯黃的衰草的描寫,還突顯了陜北地區環境的艱苦。
B.作者詳細敘寫波羅,既突顯了波羅孕育了橫山文化,養育了橫山兒女,塑造了他們精神氣質的作用;同時也豐富了文章內容,增強了文章的歷史氣息。
C.文章詳細列舉波羅四座城門里的三官樓、魁星閣等佛道廟宇和總兵關、中協署等軍事設施,主要是為表現波羅建筑的氣勢恢宏。
D.文章以描寫自然景色為主,輔以對橫山文化、歷史的敘寫與作者的情感抒發,使讀者受到歷史與文化的精神洗禮。
10.下列對文章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在寫景中展開文章,又在寫景中收束全文,表現出橫山山水人文使作者情感發生了變化,思想得到了升華。
B.文章寫景中引用“無定河”的詩句,運用虛寫的手法,既敘寫了親人離散之悲,又渲染了悲壯凄涼之美,增加了文章的詩意。
C.文章使用第一人稱展開敘述,帶領讀者游覽橫山古城,領略現實與歷史的風景,給讀者帶來真實貼切的藝術感受。
D.文章多處運用修辭,如首段運用的比喻“陜北的深冬季節,讓我感覺猶如置身于西伯利亞般寒冷”等,使文章語言生動形象,別具特色。
11.文章對“信天游”和“老腰鼓”的敘寫,有何作用?請從結構這個角度進行簡要分析。
12.有人說:“好的散文,其目的是宣傳‘真善美’,是人和自然的調和。”請據此分析本文的“美”體現在哪些方面。
(2023上·山東濟南·高一濟南三中校考期末)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人世間(節選)
梁曉聲
馬賽的夏季氣候宜人。
下午四點多鐘時,夕陽高懸在老港口的上方,余暉灑滿碼頭,湛藍的海水變成了檳榔紅,被涼爽的海風吹撫起紅鯉魚鱗片似的波紋。
老人們照例在廣場上散步,有互相牽手的老夫婦,也有牽著大狗小狗踽踽獨行的老人。卡努比埃爾大街上,三三兩兩的游人持著相機或畫夾信步走來。當地的老人們是他們樂見的一道風景,老人們同樣樂得看到來自國內外的游人。夕陽即將投入海中,海里仍有戀水的泳者。躺在沙灘上的泳者仍不愿離去,為的是再多享受一會兒。
周蓉從車站寬闊的大理石臺階上緩緩走下。
她的頭發中有了不少白發,顯然超過了她的實際年齡。容顏、體形卻并沒有發生多大改變,胖瘦適中。長年辛勞,促使她善于調節壓力,防止壓垮了身體。她的臉龐依然動人,只不過一笑起來眼角就顯出魚尾紋。她很少笑,因為值得高興的事情還是太少。那樣一張臉與頭頂隱隱的白發搭配在一起不大協調,女兒曾勸她染發,她也曾動過染發之念,但知道自己屬于過敏體質,未敢輕舉妄動。
玥玥說法國的染發劑很高級,不會讓皮膚過敏,當然得請專業技師操作。
玥玥說服她并陪去了一次,她一聽價格轉身便走。她覺得太貴了,絕對不能接受。但她沒說價格問題。
玥玥哭了,對她說:“對不起媽媽,太對不起你了,都是我不好,把媽媽拖累到了這種地步!”
當時,母女二人住在離巴黎不遠的小城魯昂,周蓉在那里一家最大的瓷器店做推銷員。很快脫穎而出。除了她的英法兩種語言水平和知識分子氣質,還因為她來自瓷器的故鄉中國, 頗能講出一套鑒賞瓷器的知識。其實,那些來自魯昂市周邊小鎮和鄉下的女推銷員,對她相當排斥,但她的業績受到老板的公開肯定,而她的親和力也成功地團結了她們。她們后來贊嘆說,如果只聽聲不見人,外國游客會誤以為她是法語廣播員轉行,而她們自己只不過是普通法國人了!
后來她們來到馬賽。她應聘到一家國際旅游公司做導游。公司原本安排她在亞洲區。她堅持做歐洲區導游。強烈的自尊心,讓她太怕見到國內的熟人了。
公司主管問她,做亞洲區導游,經常接待自己的同胞,有什么不好呢?
她只得撒謊,說要求做歐洲區導游主要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同時學習德語和其他歐洲語言。
主管說:“您的想法值得尊重,但您更應該尊重公司的想法。”結果,她還是被分在了亞洲區。
那一夜,她重重顧慮,徹夜難眠。
第二天,她將自己在法國出版的兩部書送給了主管。這兩部書銷量都不大,一部名為《莊子和他的言行》,另一部是《老子和孔子有什么不同》,都屬于中國古代哲學的通俗讀物。所得稿費,全用來供女兒上學了。
玥玥雖然心氣很高,卻未能考入巴黎大學,進了一所高等專科學校工商管理專業,學費比普通大學少不了多少。好在玥玥懂事了,體恤母親的不易,不但節儉,還經常打工。即便如此,那四年里,周蓉至少身兼兩份工作。
公司主管翻看了一下書,見都有她的法語簽名,難以相信地問道:“您寫的?”
周蓉點頭說:“是的。我還準備寫第三部書,一部向中國介紹法國及鄰國風情風光的書,所以……”
“但這與您堅持要做歐洲區的導游有什么直接關系呢?”對方打斷了她的話。
“如果您是一位經常旅游的人,那么您一定很想知道,一個您所去的國家與哪些國家毗鄰?以便預先做出更系統的旅游計劃。我無法離開法國,所以只能通過與歐洲游客的接觸,間接了解一些法國鄰國的旅游資源……”
那時,連她都幾乎對自己的謊話深信不疑了。
“您等一會兒。”主管說,注視著她思忖片刻,拿著她的書走開了。十幾分鐘后,主管回到了她面前:“您的要求可以實現了。”
他又說:“我的上司也希望獲得您的簽名書。”她說:“會的,我很榮幸。”
他說:“他讓我轉告您,即使您并沒寫出計劃中的第三本書,他也不會認為您欺騙了我們。”
“請替我謝謝他,他真是個好人。”她的內心充滿感激。周蓉剛剛送走了一批歐洲游客。
她在馬賽那家旅游公司帶團的次數最多,加起來的時間也最長。她是全公司導游中學歷最高的,每一批旅游者離開之前,都會給予她這位曾經的中國副教授導游員高度評價。即便在異國他鄉,在為生存四處奔波、生活狀態極不穩定的情況下,她也表現出了優秀的素質。她聊以自慰的是,自己在法國從未讓周家丟人,也從未讓祖國蒙羞。
列車開走后,周蓉在車站的長途電話室與蔡曉光通電話。盡管沒說幾句話就掛斷了,卻并未影響她的好心情。她只是有點兒遺憾,因為自己居然忘了告訴蔡曉光最重要的話——她不久就可以回國了!
(有刪改)
13.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開篇描寫馬賽優美的自然風光與和諧的人文場景,為全文營造了溫馨的氛圍,同時,又使周蓉從事旅游業這一內容的出現顯得不突兀。
B.周蓉不是一個只會讀書的知識分子,她曾做過中國大學的副教授,有著良好的氣質與修養,這種素質使她能融入社會甚至商業活動中。
C.周蓉送給主管《莊子和他的言行》和《老子和孔子有什么不同》兩部書,一是為了宣傳中華文化,再就是希望以才能打動領導。
D.文章寫了周蓉的國外生活,表現了普通人的奮斗、擔當精神以及融入血液、不會割舍的家國情懷,是中國優秀知識分子的一個縮影。
14.小說里大量情節是以插敘形式表現出來的,對其作用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
A.插敘內容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如插入周蓉在瓷器店做推銷員一事,展現了人物精神風貌和人格魅力。
B.補充說明了有關人物和事件,使文章內容豐富充實,主題深化突出,插敘內容涉及人物打工等,表現了周蓉為女兒的付出與奉獻。
C.插敘補充背景材料,豐富文章內容,但不是敘述的中心,只是為中心服務的片斷,所以文中的插敘內容可刪減而不會影響文章內容的表達。
D.插敘內容打破了原有的時間敘述順序,使結構更具變化,曲折有致,避免平鋪直敘,如小說從周蓉走出車站寫到周蓉在車站的長途電話室與蔡曉光通電話。
15.結合文本內容,簡要分析小說節選部分是如何具體塑造周蓉這一形象。
(2023上·內蒙古通遼·高一校考期末)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擺 渡
葉仲建
河東村和河西村隔著一條河,村民來往很不方便。不知從哪一天起,河上出現了一條渡船,船主人姓張,河西人,久了,人都喚他張擺渡。
河東村的后面是山,河西村的前面通往城市;河西村的人要上山,河東村的人也要進城。那年頭,收成不好,張擺渡靠著這條船和一身搖櫓的功夫,竟過得不差。
河東一戶柳姓人家瞅著眼紅了,為啥一條河,好處都讓你張擺渡給占去了?為啥河東人的錢要塞進河西人的腰包?柳家窮,卻也砸鍋賣鐵添置了一條與張擺渡相仿的船。
沒有爭執,沒有商議,卻有了規矩:河東人過河,得上柳擺渡的船;河西人過河,得上張擺渡的船。即便柳擺渡的船在彼岸,河東人也不會登上張擺渡的船,而是向對岸吆喝兩聲,朝柳擺渡招招手。這樣一來,張擺渡賺的錢少了一半,但熙來攘往的人頻繁,好歹混了個囫圇飽。一段時間倒也相安無事,日子在兩個人的搖櫓聲中流逝。
一年后卻發生了一件事。那天,柳擺渡的船載著河東村的一對母子過河,船行至河中央,便緩緩地往下沉。船艙里進了水,沒一會兒水就漫過了船身。柳擺渡無法一下子救倆人,丟下女人在河中亂撲騰。柳擺渡將小孩拖到河岸,轉身要下水救女人,發現女人正從對岸漂移過來——救女人的是張擺渡。
張擺渡救了女人一命,也相當于救了柳擺渡一命。柳擺渡的船沉到了水底。第二天,柳擺渡沒來吊船。第三天,還是沒來。幾天過去了,柳擺渡還是沒有出現。那幾天里,張擺渡經常盯著沉船的水面,沉默不語,總覺得失去了什么。
兩岸的蘆葦青了枯,枯了又青。陽光把張擺渡的身子曬成了古銅色,風雨在張擺渡的額頭上刻出了皺紋。為了增加收入,除了載客,張擺渡還網起了魚。張擺渡在這擺渡和網魚中度過了他的時光。他老了,臉上的皺紋越加多了、深了,背部微微傴起。
上了年紀的張擺渡很孤獨。其實這么多年來,他一直覺得孤獨。張擺渡喂了只鸕鶿,他會跟鸕鶿說話。更多的時候,他只靜靜地坐在船頭,抽著旱煙,對著河水沉思。
河西岸過來一個年輕人。“爹,你別搖船了,去我那住吧。”年輕人蹲在岸邊,對張擺渡說。這樣的話,他說了已經不止一兩回。
“能搖就搖,搖不動時,自然會上你那。”張擺渡淡淡地囁嚅著。
“可你已經老了啊!也該享享清福了,再說,這一天幾塊錢的營生能頂什么事?我又不是養不起你。”
“混帳!要不是這幾塊錢,你能上大學?能有今天?”
“過河的人太少了。”年輕人換了一種語氣說。
“可還需要一個搖櫓的。”張擺渡說,“有急事總得從河上過。”
“他們的錢供了你上了大學。”張擺渡又說。
“那我去老家轉轉。”年輕人嘆了口氣,轉身朝村落的方向走去。
河東河西的人似乎真的少了很多。大多數年輕人都去城里謀生了,留下的老弱病殘,一年出不了幾次門。張擺渡的生意顯然淡了下來,除了逢年過節,這條河上的一切,平靜得如同一幅畫。張擺渡和他的船,自然是畫上的一景。
“人老了,眼花了,鄉里鄉親的都瞅著陌生了。”那年的中秋,張擺渡對著一個西裝筆挺的人嘆道。
“老哥,還認得我不?”那人沒動身子,卻這樣問張擺渡。
張擺渡認出來了,是當年的柳擺渡!張擺渡一下子激動了起來:“你……你回來了?這幾年,你……去哪了?”
“嗯,回來了,去了一趟外地。”
“當年,謝謝你,你把這搖船的生意讓給了我。”張擺渡踏上岸,指了指河,又緊緊地握住柳擺渡的手。
“不,應該是我謝謝你才對,要不然,我也不會有今天。老哥,我今天又來搶你的生意了。”
“哦?”張擺渡疑惑不解地望著他。
“我要在這河上建一座橋。建好了,你就沒法搖船了。”
張擺渡笑了,連連說著:“好,好……”
在一聲又一聲的“好”中,張擺渡很想接下來告訴柳擺渡一件事,關于那年沉船的事。
他想告訴柳擺渡,他這么做只是為了能有足夠的收入供兒子上大學。他還想告訴柳擺渡,因為這件事,他愧疚了一輩子。
張擺渡最終沒有把這個秘密說出來。其實,他早就把這個壓在心底的秘密說出來了。他跟船頭的那只鸕鶿說了無數次。
(選自《小小說選刊》2013年第5 期,有改動)
16.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 )
A.這篇小說以張擺渡為主敘述故事、刻畫人物,時間跨度很長,情節起伏多變,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農村社會面貌的巨大變化。
B.河東柳姓人家眼紅張擺渡靠擺渡過上不錯的日子,也置船參與擺渡,搶了張擺渡的生意,張擺渡嘴上不說啥,心里肯定不舒服。
C.鮮明的對比也是這篇小說的一大特色,柳擺渡致富后造福鄉民的高尚品德,就是通過張擺渡的自私反襯出來的。
D.晚年的張擺渡不愿放棄老營生跟兒子到城里享清福,一是因為村民還有有乘船的需求,二是因為張百度眷戀家鄉,故土難離。
17.請簡要分析張擺渡的人物形象。
18.小說最后寫道:“張擺渡最終沒有把這個秘密說出來。”有人認為,張擺渡應該把秘密說出來;也有人認為,張擺渡已經沒有必要把秘密說出來。你同意哪種觀點?談談你的具體理由。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荷葉
韓開春
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節,順著黃山的皺褶一路前行,層林盡染,草黃楓紅,間雜粉墻黛瓦,古徽州果然氣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泓碧水,一條小道筆直穿過湖心,上面有座彎月般的石砌小橋名叫畫橋。據說,當年李安在此拍攝《臥虎藏龍》,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從這座小橋上牽著他的白馬走過的。
②但是,我的目光卻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殘荷吸引,腦海中瞬間浮現的竟是《紅樓夢》里林黛玉反對賈寶玉拔除破荷葉的理由:“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歡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恍惚間,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雙對著殘荷發癡的憂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長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機緣在湖邊的書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撐著一把油紙傘,順著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著石雕的窗欞,臥聽雨打殘荷,該是多么愜意的享受啊。
③其實,我有許多親耳聆聽雨打殘荷的機會。我讀初中的時候,學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蓮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沒人去管它,任由滿塘的荷葉自生自滅。然而我終究只是個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樣冰雪聰明,所以聽雨打殘荷的次數雖然不少,卻從未聽出過什么詩意。
④與枯萎破敗的殘荷相比,我更加喜歡夏日的新荷,光鮮潔凈,綠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賞心悅目,勃發著無窮的生機。中午或是傍晚,會有一些或紅或綠的蜻蜓、豆娘前來參觀,它們或許是被這荷塘滿目的綠迷住了,繞著圈不停地飛,遲遲不肯離去,飛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腳;身上穿著黑黃條紋套衫的小青蛙,也從水里冒出頭來,雙腿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躍上了荷葉的表面,隨之濺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匯聚到荷葉的中心,凝成一顆又圓又亮的大水珠,映著太陽的光輝,像是一顆耀眼的明珠,它們許是把這一張荷葉當成了運動場,鼓著大腮幫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類;還有一些黑脊背的魚,在荷葉撐起的太陽傘下悠閑自在地游來游去,間或舉起大尾巴,在平靜的水面上使勁一擊,發出“潑剌剌”的一聲響,濺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頭扎進水底,再也不見了。
⑤這樣的季節,最快樂的自然還是孩子,從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綻開它美麗的笑臉時起,就會不斷有孩子順著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學著在水面上那群嬉戲的鴨子的樣子,把鼻子一捏,頭往下一低,便潛進了水底,上來的時候,手里總會多出一截細嫩甜香的花香藕,臨了上岸,還不會忘記摘一片荷葉頂在頭頂。有時候也玩打水仗游戲,學著電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樣,頂著一片荷葉,手里端根樹枝,一只眼閉著,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時還要發出“叭”的一聲。
⑥少年的記憶,除了玩耍,大多數還是和味蕾緊密聯系在一起,關于荷葉,也是如此。說到吃,必須提一下荷葉粥,這是我母親夏天常做的,把新鮮的荷葉洗凈,切成細絲,放點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來的粥青白相間,顏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撲鼻,有清熱解暑之功效。荷葉還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個習慣,趕集的時候帶上一張荷葉,或干或鮮,隨季節改變而有所不同,回來的時候,總會變戲法般從懷里掏出一只荷葉包來,里面包著的有時是幾片鹵豬頭肉,有時是兩根油條。他用筷子夾起肉丟進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夾雜著荷葉的清香。長大后讀明清小說,見到許多關于市井場景的描寫,我才知道,原來這用荷葉包熟食的舉動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