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我國古代關于力和運動的知識
來源:網絡整理 2024-12-12 19:49:32
我國古代關于力和運動的知識
在我國古代著作中,對于力和運動問題,已有一定的認識。遠在春秋時期成書的《考工記》就有這樣的記載:“馬力既竭,辀猶能一取也。”就是說,馬已停止用力,車還能向前走一段距離。這里雖然沒得出慣性的概念,但是已經注意到了慣性現象。
在《墨經》里,還給力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在《經上》第21條里說:“力,行之所以奮也”。這里的“行”就是“物體”,“奮”字在古籍中的意思是多方面的,像由靜到動、動而愈速、由下上升等都可以用“奮”字。經文的意思是說,力是使物體由靜而動、動而愈速或由下而上的原因。在《經說》里又說:“力,重之謂。”這說明物重,是力的一種表現。從這條經文來看,的確可以說我們的祖先在二千多年以前,已經對力和運動之間的關系,開始了正確的觀察和研究。
東漢王充所著《論衡》一書《狀留篇》中有這樣一段話:“且圓物投之于地,東西南北無之不可,策杖叩動,才微輒停。方物集地,一投而止,及其移徙,須人動舉。”就是說,圓球投到地上,它的運動方向,或東或西或南或北是不一定的,但是不論向哪個方向運動,只要用手杖加上一個微小的力量,就會停止運動;方的物體投在地上就會靜止,必須人用力才能使它發生位移。這里說明了力是物體運動變化的原因,也說明了物體的平衡和它的基底的關系。王充還提出:“車行于陸,船行于溝,其滿而重者行遲,空而輕者行疾。”這段話說明了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質量越大的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就越困難。
相關推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