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黑體輻射
來源:網絡整理 2024-12-12 19:28:28
黑體輻射
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MaxKarlErnstLudwigPlanck,1858.4.22-1947.10.3)他在熱力學方面有扎實的基礎,在研究黑體輻射時,提出了量子假說,為20世紀物理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于1918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3.14-1955.4.18)他是20世紀著名的物理學家,對物理學最大的貢獻是創立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1905年他在科學史上創造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奇跡,這一年他寫了6篇論文,在3個領域內作出了4個有劃時代意義的貢獻。
有人說,每一項成就都可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
首先,1905年3月發表了論文“關于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推測性的觀點”,把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的量子觀點擴充到光在空間中的傳播,提出了光量子的假說。他認為,光對于時間平均值(即統計的平均現象)來說表現為波動,光對于瞬時值(即漲落現象)來說表現為粒子。這是物理學史上第一次揭示微觀客體的波動性與粒子性的統一,即波粒二象性。論文的最后,用光量子假說極明白地解釋了光電效應,由于光電效應的發現,他獲得了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其次,1905年4月、5月、12月分別發表了3篇關于液體懸浮粒子運動理論方面的文章,其目的是要通過觀測由分子運動的漲落現象所產生的懸浮粒子的無規則運動,來測定分子的實際大小。三年后,物理學界用實驗驗證了愛因斯坦的理論預測。
再次,1905年6月,發表了一篇開創物理學新紀元的論文,題目為“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完整地提出了狹義相對論。這是他將近十年醞釀、探索的結果。該理論的產生推動了整個物理學理論的革命。他從空間隔開的兩個事件的同時性問題入手,否定了沒有經驗根據的絕對同時性,進而否定了絕對空間的觀念,否定了“以太”的存在,這樣便對傳統的空間、時間觀念進行了必要的修改。從相對生原理、光速不變原理出發,建立了新的時空變換關系式。通過這一研究。力學和電磁學也就在運動學的基礎上統一了起來。
最后,1905年9月,發表了短文“物體的慣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關嗎?”作為狹義相對論的一個推論,揭示了質量與能量的相當性,即E=mc2。這一相當性是原子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的理論基礎之一,它為20世紀40年代實現的核能的釋放和利用開辟了道路。
相關推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