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現當代小說流派簡介
來源:網絡整理 2024-11-14 14:53:49
現當代小說流派簡介
湖北安陸二中李亞洲
現代小說
1.魯迅:以高度成熟的小說創作,完成了給中國現代小說奠基的重任,開創了中國現代小說的現實主義主潮,被譽為“中國現代小說之父”。他站在時代的高峰,自覺地在小說中體現民族歷史發展的崇高責任感,描寫的重點對準普通中國人,著重表現他們的思想與精神狀態。人們總能從魯迅小說里的那些藝術形象身上感受到震撼心靈的對中華民族苦難的深廣憂憤,對宗法制度及其倫理道德的烈火般的仇恨以及對美好社會的熱切期盼。他的小說中體現了一種強烈而清醒的反封建意識。
《吶喊》集(1918—1922):《狂人日記》、《阿Q正傳》、《孔乙己》、《藥》、《明天》、《一件小事》、《頭發的故事》、《風波》、《故鄉》、《端午節》、《白光》、《兔和貓》、《鴨的喜劇》、《社戲》。
《彷徨》集(1924—1926):《祝福》、《在酒樓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長明燈》、《示眾》、《高老夫子》、《離婚》、《孤獨者》、《傷逝》、《弟兄》。
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1922—1935):《補天》、《奔月》、《鑄劍》、《非攻》、《理水》、《采薇》、《出關》、《起死》。
1918年5月魯迅發表《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2.“人生派”的問題小說:以探討社會、人生問題為主要內容,又稱五四問題小說。1921年文學研究會成立,提出“為人生”口號。代表:冰心《斯人獨憔悴》、《超人》、《去國》1921年以后,冰心的小說轉向青年的苦悶心理,并試圖解決這一問題。五四之后的一代青年開始覺醒,但面對問題如麻的社會,陷入無路可走的悲哀,產生了內心的苦悶與焦慮,冰心開出藥方──愛的哲學。《超人》中的主人公何彬,曾經認為“愛與憐憫都是惡”,所以他要做一個“超人”,在幫助了一個貧困的孩子之后,內心深處開始萌動著愛與同情的種子。
汪敬熙《雪夜》、羅家倫《是愛情還是苦痛》、葉圣陶《這也是一個人》、俞平伯《花匠》、廬隱《海濱故人》、許地山《綴網勞蛛》
3.鄉土寫實小說:20年代中期,以農村生活為題材,具有較濃的鄉土氣息與地方色彩的小說興盛起來,延續到30年代,即鄉土寫實小說。代表:廢名(馮文炳)、許杰《賭徒吉順》、許欽文《一生》《瘋婦》、魯彥(原名王衡,因熱愛魯迅而改名,代表作《菊英的出嫁》──冥婚,《黃金》標志著鄉土寫實小說創作的成熟,史伯伯,串門──借錢,參加婚宴──坐末席,女兒遭罵,被盜不敢聲張,寫出了金錢觀念驅動下人與人之間冷酷、可怕的關系。)蹇先艾、黎錦明、彭家煌《陳四爹的牛》、臺靜農、徐玉諾、王思玷等。鄉土小說把藝術之根扎于故鄉的土地與農民之中,帶著滿身鄉土氣息,又敢于正視農民的辛酸與凄楚,作平實自然的描寫。
4.“自我小說”流派:以表現自我,重自我抒情為主要特征。1921年7月,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田漢等人發起組織創造社,強調文學必須表現自我表現作家“自我內心的要求”。一批作家,面對民族的苦難,傾瀉出他們或昂揚樂觀,或悲哀苦痛的內心情感與要求,為祖國命運與個人生活而焦慮的層層郁積,形成了他們豐富而強烈的內心情感。郁達夫,小說描寫了一系列表現作家自我、具有濃厚主觀抒情色彩的自我形象,顯示出鮮明的浪漫主義風格。《沉淪》──“他”留學日本,受民族歧視,精神壓抑,顧影自憐,在疾呼“祖國快快富強”時跳海自殺。這些形象多具有感傷、憂郁甚至頹廢情調的“零余人”。
5.“革命小說”流派:出現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代表:蔣光慈《少年漂泊者》(描寫一個少年漂泊異鄉,尋求復仇的道路,后投身北伐。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咆哮了的土地》。洪靈菲《大海》。由于缺乏對革命和工農大眾感情的體驗與認同,對革命斗爭有膚淺、空洞的描寫,往往把革命生活簡單化。
6.社會剖析派:出現于30年代初期,當時蔣政權進入相當穩定時期,民族矛盾激化,各種社會矛盾加劇。這些作家堅持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以科學的社會觀和多樣的藝術手法,對中國現代社會作全景式的觀照、分析,揭示出其本質和基本規律。代表:茅盾《子夜》(通過吳蓀甫這個藝術形象表現了中國并沒有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化了的深刻思想內涵。)《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三個中篇)、《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
7.“京派小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中期活躍于北方文壇的一個重要流派。北京較少受南方激蕩的政治風云的沖擊,進入一個黑暗的相對沉靜的歷史時期。一部分對社會現實不滿的知識分子,便潛心于文學天地,去追尋理想的境界和個性的發展。新文化運動批評與否定的鋒芒指向傳統文化中的封建政治、倫理道德,對民族的文化范式、審美心理等深層積淀卻未有觸動。“京派小說”的重要特征以獨特的審美意識對生活進行主觀化的過濾與凈化,展現具有古樸美、清純美的人生圖景。代表:沈從文《邊城》。王向辰、凌叔華、林徽音、廢名《竹林的故事》、蕭乾等。
8.“新感覺派”小說:出現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是我國小說的第一個現代主義流派,是受西方現代藝術啟示并在日本新感覺派小說直接影響下形成的。他們不再滿足于單純描寫外部現實,而重視直覺,強調主觀感受,將主觀感受與感受客體合而為一,創造所謂的“新現實”,善于描寫心理活動。代表:訓吶鷗《無軌列車》(半月刊)、戴望舒、穆時英《上海狐步舞》、施蟄存《梅雨之夕》(以淡化的情節,運用意識流和內心獨白的方法,把男主人公在雨中送一位姑娘回家過程中的心理,描寫得細致入微。)
缺點:明顯感染上了西方現代派文學所固有的悲觀、頹廢、絕望等色彩與情調。
9.“山藥蛋派”小說:出現于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以趙樹理為代表的植根于山西農村的小說流派,形象展現了農村由封建專制統治向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轉變的基本面貌,展示了農村階級關系、人際關系和部分社會習俗的變革。在藝術上具有“新穎獨到的大眾風格”,小說形式通俗化、大眾化,具有強烈的現實性。代表:趙樹理《小二黑結婚》《鍛煉鍛煉》、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
同時出現的著名作家、作品還有: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風驟雨》、孫犁《荷花淀》(絕大部分反映農村的生活和斗爭,追求的藝術境界是質樸純凈,被稱作“詩化小說”。)
10、老舍:《月牙兒》(展示母女兩代相繼被迫淪為暗娼的悲劇,發出了對非人世界血淚控訴。)《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祁天佑,表現了對民族文化的反思、批判,寄托著作者的家國之痛。)
11.巴金:其作品兩大題材最為顯著,其一是表現社會革命,探索青年革命的道路,《愛情三部曲》(《霧》、《雨》、《電》)其二是抨擊舊式家庭的腐朽與罪惡。《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12.李劼人《死水微瀾》(以成都郊區天回鎮為人物活動的中心舞臺,圍繞蔡大嫂(即鄧么姑展開情節,具體描寫了以羅歪嘴為首的袍哥與以顧天成為代表的教民勢力之間的矛盾糾葛。)
13.錢鐘書《圍城》,在更為廣闊的生活背景下,對中國知識階層進行了刻意描繪與無情透視。小說以方鴻漸為中心,描繪了一群留學生與大學教授在生活、工作、婚姻戀愛問題上遇到的矛盾糾葛,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猥瑣靈
相關推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