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教案:《我愿意是急流》 4
來源:網絡資源 2024-10-15 16:42:48
教學目的:
揣摩詩的意象,體會詩的章法。
教學設想:
一、將西方婚禮中的有關場景通過電教設備引入課堂,將德育與教材的學習融為一體,使學生在課文學習的同時接受一次正確戀愛觀的教育。
二、教學結構呈遞進式復合狀(分析寫法時:作—仿—創;分析內容時:單樣解讀—多樣解讀愛情詩——革命詩;分析特色時:用裴多菲的詩來“現身說法”)。
三、各次朗讀均配上有關愛情的比較合適的輕音樂名曲,以渲染氣氛,強化美育效果。
四、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場景導入,引發思索
1、放電影
放映名著名片中在教堂里舉行婚禮時的場景片斷(從新郎新娘隨著《婚禮進行曲》步入教堂開始,至新娘說出“我愿意”為止)。
2、提問題
提問:看到這里,老師想打斷一下,提個問題。如果你是這一場景中的新郎或新娘,這時神甫忽然問你:“×××,你知道你說出這一聲‘我愿意’之后所要承擔的責任嗎?或者說,除了愿意娶她為妻(嫁給他)之外,你還愿意為她作出些什么?”,你怎么回答?
3、寫心聲
要求學生:設身處地地以排比段的形式,把自己愿意為對方做的事寫在紙上(要求:言簡意明,直抒胸臆,體裁不限),然后交流并對比評價。
學生自由寫作。交流時配以有關愛情的輕音樂,如《致愛麗絲》、李斯特《愛之夢》等。
4、作評價
教師進行綜合講評。講評前和講評時,要注意發現和褒揚用形象來說話的詩文及其學生作者。
二、引出裴多菲的詩歌《我愿意是急流》,供學生鑒賞和模仿
1、引導
教師:一百五十多年前,著名匈牙利詩人裴多菲(板書作者)也寫過和你們剛才所寫同樣內容的一首詩《我愿意是急流》(板書題目),寫了這首詩以后不久(1847年秋),他就和他心愛的人兒森德萊·尤麗亞結為伉儷。現在讓我們一起欣賞這一首詩。
2、聆聽
播放配樂詩朗誦《我愿意是急流》,電腦演示作者生平:
裴多菲(1823—1849)匈牙利十九世紀最偉大的詩人,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家。他一生寫了800多首抒情詩,8部長篇敘事詩,被譽為匈牙利“抒情之王”。主要作品有長詩《農村的大錘》和《勇敢的約翰》等。他的《自由·愛情》一詩被白莽譯為《愛情與自由》“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在我國流傳甚廣。
師生在播放完后一起朗讀這首詩:(1)教師領讀每節前四句,其余學生齊讀。(2)男生齊讀前四句,其余女生齊讀,教師從節拍節奏等方面予以指正。
3、賞析
(1)學生鑒賞點評這首詩的妙處,要求:從怎么寫的.、寫了什么、有什么特色三方面去評析。每方面均先由學生評說,后由教師點撥。
(每方面學生評說部分略。)教師點撥:
a怎么寫的:古今愛情詩中,“發愿體”(我愿意……)是一種常見的格式。裴多菲也用這種格式寫過一些愛情詩。除這首外,比較著名的還有《我愿意是樹》等。
(電腦演示裴多菲《我愿意是樹》一詩,指名學生朗讀,配樂。)
《我愿意是急流》這首詩,采用的都是“我愿意是……,只要我的愛人是……。”這種格式,不妨稱之為“假設語氣的發愿體”。
b寫了什么:詩人把自己說成……,把愛人比作……,構成五個有層次的充滿活力的藝術畫面,蘊含了深刻的思想內容。(要求學生:抓住各節中的關鍵詞,解讀各節的內容)
學生分析后明確:第一節,寫為愛人快樂,而不畏坎坷;第二節,寫為愛人安逸,而不畏風雨;第三節,寫為愛人青春永駐,而甘愿犧牲自己;第四節,寫為使愛人享受愛情之火,而甘受風雨打擊;第五節,寫為使愛人鮮艷輝煌,而甘作陪襯。
教師小結:全詩共五節,詩人依次以急流和小魚,荒林與小鳥,廢墟與常春藤,草屋與火焰,云朵與夕陽五組形象分別自喻和喻人(愛人),表達了詩人為了愛人去受坎坷,去戰斗,去毀滅,去經受打擊,去作陪襯的心志。
相關推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