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歷史主要大國崛起的原因與啟示初探
2024-09-27 11:11:07網絡整理
(一)、英國的崛起
1、開始崛起:1588年,打敗西班牙,開始建立海上霸主地位。
原因:(1)、地處大西洋沿岸,地理環境優越。
(2)、資本原始積累;能夠把金銀等財富轉化為資本,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霸權確立:18世紀后期,英國打敗了荷蘭和法國,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逐步建立起"日不落"的殖民帝國,在世界上擁有最廣大的殖民地。
原因: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克服了專制制度,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國家,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
3、達到頂峰:19世紀中期以來,英國在世界工業中居壟斷地位,有"世界工廠"之稱,是當時世界無可爭議的頭號霸主。
原因:(1)、最早開展和完成工業革命,在工業革命中重視科技的創新,成為世界第一個工業強國。
(2)、占有世界上最大的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
(3)、自由主義的興起,取代了重商主義。
(二)、美國的崛起
1、開始成為經濟大國:1894年,工業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位。
原因:(1)、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優越,資源豐富。
(2)、西部領土的開發,提供了豐富的原料和廣大的國內市場。
(3)、歐亞移民,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和必要的技術與經驗。
(4)、內戰后政治相對穩定,大量歐洲資本涌入。
(5)重視科技和教育。
2、一戰后勢力擴大,在華盛頓體系中占主導地位。
原因:充分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一戰中大發戰爭橫財,力量更加強大。
3、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確立:二戰后初期,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布雷頓森林體系和北約組織成立,確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原因:(1)、二戰中獲得巨大利益,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最雄厚的工業實力和黃金儲備。
(2)、西歐國家普遍衰落。
4、20世紀60、70年代霸權地位受到挑戰:如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
原因:(1)、西歐、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美國經濟發展落后于西歐與日本,在經濟領域上對美國發起挑戰,在外交上不再惟美國馬首是瞻。
(2)、第三世界興起,在國際舞臺上成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
5、霸權地位進一步加強:兩極格局解體后,美國霸主地位加強,妄圖建立單極世界,霸權主義傾向有所增強。
原因: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后,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戰略地位相對提高。
(三)、德國和日本的崛起
A、德國的崛起
1、第一次崛起:(1)、1871年,結束了分裂割據狀態,打敗了歐洲兩大傳統強國法國和奧地利,完成了國家統一,成為歐洲的新興強國。
(2)、19世紀末,德國工業產值躍居世界第二。
(3)、一戰前,組建了以它為核心的三國同盟,并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原因:(1)、國家實現了統一,有了統一的國內市場,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2)、在統一的過程中,得到了法國50億法郎的賠款以及阿爾薩斯和洛林的礦藏,為經濟的起飛提供了充足的資金和資源。
(3)、是后起的資本主義強國,重視科技和教育等。
2、第二次崛起:(1)、20世紀20年代,經濟復蘇,并重新成為政治、經濟大國。
(2)、30年代,為解決經濟危機,建立了法西斯專政,對外瘋狂擴張,最后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勢力達到了鼎盛。
原因:(1)、利用美國等國的經濟援助,20年代經濟復蘇。
(2)、建立法西斯專政,對內鎮壓,對外瘋狂擴張,勢力急劇膨脹。
3、第三次崛起:(1)、20世紀60年代,聯邦德國成為西歐最強大的經濟大國。
(2)、1990年,兩德實現統一,德國再度成為歐洲大國。
原因:(1)、戰后實行民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義,為經濟的發展奠定政治基礎。
(2)、充分利用美國的援助(經濟非軍事化)。
(3)、重視教育和科技,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4)、發展外向型經濟,積極參與國際競爭。(5)兩德統一,綜合實力逐步提高。
B、日本的崛起
1、第一次崛起:(1)、明治維新后,成為亞洲新興強國,打敗中國。
(2)、一戰中力量逐步增強,獨霸中國。
(3)、30年代,建立了法西斯專政,對外瘋狂擴張,最后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勢力達到了鼎盛。
原因:(1)、明治維新使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2)、善于學習西方先進文化。
(3)、重視教育和科技,充分利用兩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4)、一戰中大獲其利。
(5)、在國家的扶植下,日本壟斷組織建立并迅速發展。
(6)、建立法西斯專政,瘋狂擴張,勢力急劇膨脹。
2、第二次崛起:20世紀70年代,日本經濟迅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想成為政治大國。
原因:(1)、戰后進行改革,清除了封建殘余。
(2)、充分利用美國的援助;國民經濟非軍事化。
(3)、重視教育和科技,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4)、發展外向型經濟,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5)、利用朝鮮戰爭美國的訂貨,經濟迅速發展。
C、德國與日本崛起的共同原因
1、第一次崛起的共同原因
(1)、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走上資本主義道路,革新了生產關系。
(2)、通過戰爭方式打敗強鄰,強簽不平等條約,獲取巨額賠款,割地等特權,成為地區強國。
(3)、交叉運用兩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4)、走軍國主義道路,積極推行殖民侵略擴張政策。
2、第二次崛起的共同原因
(1)、推動政治改革,社會形勢穩定。
(2)、實行非軍事化。
(3)、美國的扶持。
(4)、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
(5)、勞動者素質高和勞動者的辛勤勞動。
3、德日兩國兩度崛起的啟示
(1)、侵略擴張道路最終必然失敗。所有企圖靠戰爭來征服,壓迫和掠奪其他國家的大國,其結局總是和他們的愿望相反。德國和日本完全由國家主導的現代化雖然帶來了迅速的經濟崛起,但缺乏民主自由傳統導致這兩個國家出現了法西斯政權,它們所選擇的通過對外侵略實現大國夢想的道路不僅給整個人類帶來了災難,而且也在同時毀滅了自己的國家。
(2)、近代以來,一個國家真正的崛起,取決于它是否在經濟上崛起,純粹靠軍事征服和領土擴張而實現的崛起,很難長久維系。而德日真正意義上的崛起,是在二戰后通過政治民主,經濟自由與和平發展而實現的。
(四)、主要大國崛起的共同原因
第一:大國崛起都經歷了思想解放的歷史過程,都是以思想解放為先導的。英國的崛起經歷了早期的新教運動,為商業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第二:大國崛起都是以體制創新為條件的,日本的明治維新從根本上改造了傳統的封建體制,美國的資本主義體制則是在英法資本主義體制上進行了新的創新。
第三:大國崛起都是抓住了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歷史機遇,英國抓住以蒸汽機為標志的第一次產業革命標志,美國則在電力為標志第二產業革命中占得先機。同樣,在信息技術為標志的第三次產業革命中,美、日又居于先導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大國崛起往往是以科技的迅猛發展為標志的。
第四:大國崛起都是以經濟的強盛為基礎的,沒有經濟的支撐很難成為世界性的大國。
第五:大國崛起與文化復興和軟實力的增強也是分不開的。
(五)、中國崛起道路的選擇
1、中國走和平崛起道路的原因
(1)、從中國的國情來看,中國有著愛好和平的歷史傳統,中華民族是一個溫和的民族;近代倍受列強的侵略,中國不會再去傷害別的世族;和平崛起符合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國目前經濟的發展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大國非和平崛起及其衰落為我們提供了深刻的教訓。
(2)、從時代的需要來看,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我們只有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經濟的全球化,我們有可能通過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與合作,逐步增強我們的綜合國力。
2、目前制約中國崛起的因素
(1)、美日等西方國家的抑制(大肆宣揚中國威脅論)。
(2)、地緣因素:周邊強國的存在。美、日、俄、印等國勢力存在。
(3)、人口、能源(資源)。
(4)、臺灣問題。
(5)、科學技術落后,人才缺乏。
3、中國如何實現和平崛起
(1)、銳意推進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基本內涵的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以形成實現和平崛起的制度保證;
(2)、大膽借鑒吸收人類文明成果而又堅持弘揚中華文明,以形成實現和平崛起的精神支柱;
(3)、統籌兼顧各種利益關系,包括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以形成實現和平崛起的社會環境。
4、中國是捍衛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力量,即使富強之后,也不會威脅別人。
①、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實現共同富裕。
②、中國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關系的準則,反對強權政治;主張睦鄰友好,同各國發展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實現共贏和共同發展。
③、歷史上中國長期遭受列強的侵略,在共同的反侵略斗爭中,與各國人民互相支持;中國在成為強國后,是建設更加安全、繁榮和開放世界的重要力量。
(六)、洋務運動與中國當代的改革開放
1、洋務運動在當時的中國,其失敗命運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觸動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務派試圖利用西方資本主義的某些長處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這種手段和基礎的矛盾,使洋務運動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時,洋務運動處處受到頑固派的阻撓和破壞,從而加大了洋務運動開展的阻力。
第二,洋務派本身的階級局限性,決定了他們既是近代工業的創辦者和經營者,也是其摧殘者和破壞者,其封建衙門和官僚式的體制,必定導致洋務企業的失敗。
第三,洋務運動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務派在主持外交活動中,堅持"外須和戎",對外妥協投降,他們所創辦的近代企業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卻不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地位。甲午戰爭,洋務派標榜的"自強""求富"目標未能實現,洋務運動基本失敗。洋務派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希望利用先進的技術維護封建統治,改革不觸動封建制度。因為改革只吸收西方先進技術,但沒有學習借鑒西方的先進技術,必定會走上失敗。
2、改革開放: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于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
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一切從實際出發而不是從本本或舊的觀念出發,是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基本經驗 。
啟示:A、面臨危機進行改革開放,必須要代表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維護先進的社會制度;
B、改革開放學習外國長處根本目的是提高生產力,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使的國家富強;
C、改革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立足于本國國情,保持穩定的發展速度,另外還要照應生產力發展,這樣我國就可以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迅速發展。
經驗:A、解放思想是推進改革創新的精神動力和不竭源泉;
B、必須始終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
C、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全面發展;
D、以改革的首創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的新的偉大工程,依靠最廣大的人民群眾;
E、中國改革的實施是從易到難,由點到面,逐步深化的漸進過程;
F、改革開放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相關推薦:
高考歷史復習方法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