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復習極速提分答題模板
2024-09-21 22:57:01網絡整理
政治分析題的常考知識點是什么?答題的時候如何組織語言?怎樣最大限度的保證不遺漏要點?和小編一起來看看政治這六大常考知識點的答題模板。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1.提出的原因:
要解決中國革命所面臨的問題
必須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2.中國化的過程:
①1938黨的六屆六中全會
毛澤東《論新階段》
最先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
②1935年遵義會議
確立了毛澤東的實際領導
開始從理論上系統總結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
③延安整風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的思想成為全黨共識
④七大
劉少奇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
進一步從理論上闡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
⑤七大黨章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重大理論成果“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3.科學內涵:
⑴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結合起來,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具體化,賦予中國馬克思主義以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
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問題。
4.中國化的必要性
①是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需要:中國革命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同,而且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具體道路同其他國家也不可能相同。運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必須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也證明,馬克思主義不僅是科學,而且它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發生了聯系,實現了結合。
②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在要求:結合中國具體實際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經驗又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增添了新內容。
5.中國化的偉大意義(勝、支、風)
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指引著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不斷取得勝利。
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提供了凝聚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強大精神支柱。
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倡導和體現了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和優良學風,不斷開拓著馬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境界。
6.中國化的偉大代表—毛澤東思想
這是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既體現了…又體現了…既體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
又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思想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經驗。
①毛澤東思想是帶著中國特點的馬克思主義,融入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思想文化。
②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實踐經驗的結晶。
矛盾對立統一規律
一、是什么?
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
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轉化
1)互為對方存在的條件,相互吸收利己的因素;
2)雙方可向各自對立面轉化(需一定條件)
3)規定事物發展的方向;
斗爭性:相互排斥、相互制約
造成量變,實現質變。
二、怎么講:
①貫穿始終的“一分為二”:A+B
一方面,我們在干A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做B;(學習原理時不忘實際)另一方面,我們在干B的時候,也要注意做A。(實際工作時,要上升到原理的高度)②批判割裂的“形而上學”:
如果我們只注重A,忽視了B,我們就會…嚴重后果(教條主義)如果我們只注重B,忽視了A,我們就會…另一個嚴重后果(經驗主義)三、怎么干
⑴“兩點論”:
16個字
在對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對立
再16個字
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求同存異、共同發展
⑵“重點論”:
①干事情,多選一:
抓關鍵--抓主要矛盾。
②對一個人或事情做判斷、評價:
看主流--看矛盾的主要方面。
民生、收入分配及社會保障
一、是什么
基本概念(選擇與材料有關的部分表達):
按勞分配——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前提下,我國實行按勞分配。
⑴堅持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所決定的。⑵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是由社會主義公有制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的。
首先,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的所有制基礎。
其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
二、怎么講
⑴堅持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體現在按勞分配是全社會分配領域中主體的分配原則,也體現在是公有制經濟內部主體的分配原則。
⑵只有堅持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才能體現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才能實現共同富裕⑶反對錯誤觀點:
①完全按勞分配,不需要按生產要素——按生產要素分配同按勞分配并不矛盾(因為存在著多種所有制),我們需要按生產要素分配發展經濟②完全按生產要素分配,不需要按勞分配——不符合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違背了社會主義道路。
三、怎么干
⑴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低、調高、擴中、打非⑵正確處理“先富”與“共富”的關系,反對兩極分化和平均主義。
⑶建立健全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5個統籌(在收入問題上屬于怎么干,在社會保障問題上屬于是什么。)社會保障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商業保險與慈善事業等制度。
社會保障內容(三保一低):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失業保險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的原則:統籌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統籌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統籌城鎮社會保障和農村社會保障、統籌公平和效率、統籌政府作用與市場效率具體措施:
①體現了量力而行、循序漸進;
②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③切實保障各方面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讓他們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社會保障的功能:
①調節收入差距
②緩解各種社會矛盾
③穩定社會的基本功能,是經濟發展的安全網,是社會發展的穩定器,能為維護社會安定提供可靠的保證④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社會保障可能的外延、橫向聯系的考點
①與分配制度相結合(先富與共富下的社會保障)
②與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結合
③與和諧社會的結合(公平正義)
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所需的制度保障
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④與科學發展觀的結合(以人為本)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正是體現了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這一本質和核心是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是貫徹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⑤與改革中的穩定相結合
⑷解決就業問題的具體措施:(題目不要求,回答就不提)培育發展鼓勵落實強化建立
①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培育新的就業增長點,
②發展第三產業,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吸納就業的作用,③鼓勵人們自謀職業和靈活就業;
④繼續全面落實再就業扶持政策,實施就業援助制度,增加就業和再就業資金投入,⑤強化就業技能培訓和就業指導,
⑥逐步建立城鄉統籌、規范運行的勞動力市場,完善社會化的就業服務體系。
必然性和偶然性
一、是什么?
①區別:
內外根源、穩定性表現、地位
②聯系:
ⅰ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必然性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來、為自己的發展開辟道路;ⅱ偶然性背后隱藏著必然性、偶然性受必然性支配;ⅲ.二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二、怎么講?
理論與題目概念對應的關系(把A、B具體化)
三、怎么干?
方法論意義:積極發現并總結規律,要善于從偶然中發現必然。
必然性與偶然性的材料:敗中取勝,歪打正著(已經做壞了,但是出乎意料很圓滿)。
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
一、是什么?
1.感性認識vs理性認識
①區別:認識的初級階段vs高級階段(具體vs概括)
②聯系:兩者相互依存,相互轉化
③實現從感~到理~的飛躍
ⅰ.獲取豐富實際的感性材料
ⅱ.加工制作,上升為理性認識: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④實現從理~到感~的飛躍:檢驗認識
二、怎么講?
從材料中帶入
三、怎么干?
①辯證唯物主義要求我們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②矛盾普遍性vs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們在工作實踐中將理論和實踐不斷地相結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理論中指導實踐,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實現理論的與時俱進。
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材料:看法、認識、判斷、先后例題
1、九方皋相馬方法的高明之處何在?
是什么: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從感性到理性飛躍的條件怎么講:九之所以相馬成功是因為他在對馬觀察時沒有拘泥于馬的顏色性別,這些表面因素。而是及時的把對嗎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抓住了千里馬的關鍵因素——速度、耐力達到了找尋千里馬的目的。
2、伯樂之子“相馬”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怎么說:相馬失敗,是因為沒有從實際出發,過分依靠理論,照搬照抄,生吞活剝,只抓住了馬的外表,忽略了千里馬的關鍵因素,所以相馬失敗了。
教條主義,缺乏實踐經驗沒有上升到理性認識,沒有認識事物的本質,客觀唯心主義。
3、為什么說九方皋相馬的思維方法比找到千里馬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怎么干:辯證唯物主義要求我們在工作中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要求我們,理論結合實際,在理論中指導實踐,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實現理論的與時俱進。
真理的絕對性與相對性
一、是什么
真理的特征:
⑴客觀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觀真理,客觀性,是無條件⑵相對性(具體性)——有待深化,有待拓展
⑶二者聯系:任何真理都是兩者的統一(二者相互包含、相互轉化)
二、怎么講
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真理:
反對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
教條主義、機械僵化
懷疑科學、詭辯論
三、怎么干
辯證唯物主義:做工作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
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原理:在工作中把理論和實踐不斷加以結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理論中指導實踐,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實現理論的與時俱進。
材料特點:講一個曾今的真理,現在失靈不奏效了。
例題:
(1)廟僧按照常理,認為石獸應順流而下,從真理的具體性分析其失當之處?
是什么:真理具有絕對性,真理都是客觀真理,是無條件的;真理具有相對性,有待于實踐的進一步檢驗和深化拓展;任何真理都是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一,二者相互包含,相互轉化。
怎么講: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真理:反對絕對主義,教條主義、機械僵化;和相對主義、懷疑科學、詭辯論。正常事物墜入河中一般都順流而下,能在下游被人們找到。但是有不可忽視的前提條件——墜河之物密度小于水。石獸密度遠大于水,原先的結論和真理無法再指導這次的實踐活動。所以廟僧第一次打撈失敗,沒有順利招到石獸,夸大真理絕對性的絕對主義錯誤。
(2)守河堤老兵關于石獸“逆流而上”的見解對我們辯證的思考問題有何啟示?
并舉一例說明之。
怎么干:辯證唯物主義要求我們做工作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要求我們在工作中把理論和實踐不斷加以結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理論不斷指導實踐,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實現與時俱進。
舉例:考研的學習方法不同于其他考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上述科學發現過程在認識論上對我們如何發現和發展真理有哪些啟示?
是什么:真理的絕對性;真理的相對性;二者的關系怎么講: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真理;反對絕對主義,相對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要求我們····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要求我們····
相關推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