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易混淆概念的比較-常見專業名詞(2)
來源:網絡轉載 2024-04-29 22:16:59
致災因子:為可能引起人民生命傷亡及財產損失和資源破壞的各種自然與人文因素。
災害:因致災因子所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與資源破壞情況。
減災:減少由致災因子形成災害的全過程。
地理工程:是人類利用與改造自然的一種工程行為,通常包括生態工程、環境保護工程、防災減災工程、資源保護與利用工程等。
生物多樣性:是指在一定時空范圍內,多種多樣活有機體,包括動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規律地組合在一起的總稱。生物多樣性既是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其生存環境之間復雜的相互關系,也是生物資源豐富多彩的標志。
就地保護:通過區域性生物區系調查和分析,確定不同區域的生物多樣性中心,建立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禁獵區等,通過保護生境的辦法來保護生物多樣性。
遷地保護:就是把物種及其種群遷移到其棲息生境以外的適當地方,例如植物園、樹木園、動物園、水族館、野生生物繁殖或馴養中心等,主要保護物種資源。
離體保存:是遷地保護的一種方式,但考慮到其保存的方法和要求不同,離體保存主要以有機體的一部分,如種子、花粉、胚胎、精液、各種繁殖體、組織培養和細胞培養材料等進行保存。
景觀:是由氣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以及人文要素組成的地理綜合體,這個綜合體典型地重復在地表的一定地帶內。
行政區:依據政治、經濟、民族、人口、地理、歷史以及國防等多種因素,并便于國家分級管理而劃分的分級管理體系。
行政區劃:是國家對其所管轄的地區進行有效的和方便的管理而作出的多級行政區的劃分。
經濟區:以綜合性大中城市為中心組織起來的,具有全國性專門話職能的經濟活動(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空間組合單元。
經濟區劃:是指生產力整體布局框架,根據社會勞動地域分工的規律、區域經濟發展的水平和特征的相似性、經濟聯系的密切程度,或者依據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目標與任務分工,對國土進行的戰略性區劃。
中國自然景觀的地域分異規律:在中國這一特定的地域范圍內,其自然地理綜合體及其組成部分沿地理坐標確定的方向,從高級單位分化成低級單位的形成過程,或各最終結果中所表現出的空間組合規律。
中國經濟景觀的地域分異規律:是指地域生產綜合體及其各生產部門,在中國這一特定空間范圍內的分布和組合格局所表現出來的內在聯系規律。
中國人文景觀的地域分異規律:在中國這一特定空間范圍內,社會文化地域綜合體及其組成部分,在一定地理坐標上所分成的相互更替的各級人文景觀單元。
遼寧沿海經濟帶:包括大連,丹東、錦州、營口、盤錦、葫蘆島、朝陽等沿海城市,地處環渤海地區重要位置和東北亞經濟圈的關鍵地帶,資源稟賦優良,工業實力較強,交通體系發達。
首都經濟圈:以北京為中心京津唐地區為核心區、冀魯豫晉為腹地的特定的經濟區域,不僅有體現首都功能的核心區,也有廣大的外圍地帶,形成首都經濟圈。
環渤海經濟圈:指以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同時延伸輻射到山西、遼寧、山東、及內蒙古中東部。環渤海地區是我國北方經濟最活躍的地區。屬于東北、華北、華東的結合部。
環黃海經濟圈:中日韓學者根據環黃海地區——中國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地區以及蘇北地區;韓國西海岸以及東南地區;日本北九州以及山口地區在經濟上的互補性所提出的一個地方交流層次的經濟體系。
巖溶石山(石山):主要是指中國西南部裸露地面的可溶巖(主要是碳酸鹽巖)所分布的地區,可以將其理解為各類巖溶地貌分布區。
農牧交錯帶:我國東部農耕區與西部草原牧區相連接的半干旱生態過渡帶,系農業生產邊際地帶,是生態脆弱帶。北起大興安嶺西麓的呼倫貝爾向西南延伸。經內蒙東南、冀北、晉北直到鄂爾多斯陜北,它位于華北與內蒙古交界上,向西已涉及西北區,是從半干旱向干旱區過渡的廣闊地帶。
綠洲農業:干旱荒漠區有水源灌溉的農業,一般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區的河、湖沿岸以及山麓地帶與沖積扇地下水出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