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階段特征匯總-民國后期(1927年—1949年)階段特征(2)
2024-04-27 16:25:23網絡轉載
2.經濟上:國民政府實行統制經濟政策,官僚資本急劇膨脹,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嚴重受挫;中共在抗日根據地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并開展大生產運動,為抗戰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日本對淪陷區經濟實行“以戰養戰”的方針,在農業、工礦交通運輸業、金融、勞動力等方面對淪陷區進行野蠻的經濟掠奪;東部沿海工業大規模向西南大后方遷移,為抗戰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3.對外關系上:中國與美蘇英等結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國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因抗日戰爭國際地位顯著提高;1943年國民政府分別與英美簽約,宣布英美等國通過不平等條約攫取的治外法權(即領事裁判權)等一些特權被廢除。
4.思想文化上:《<共產黨人>發刊詞》(1939年10月)、《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1939年12月)、《新民主主義論》(1940年1月)毛澤東思想走向成熟,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完整體系,總結出了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的三大法寶;實現了毛澤東哲學思想體系的構建等;1945年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C.人民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1949年)
1.政治上:抗日戰爭勝利后,和平建國是中國人民的強烈愿望;中國人民同美帝國主義支持下的國民黨反動派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國共兩黨由政治斗爭為主(重慶談判與政治協商會議)發展到軍事斗爭(全面進攻、重點進攻)為主,其結果是在中共領導下,中國人民取得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戰略反攻、戰略決戰、渡江作戰),國民黨反動統治被推翻;七屆二中全會,指出黨的工作重心必須轉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勝利后黨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國民黨因其不能解決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不能應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要求,不能代表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從而失去了民眾的支持,喪失了在中國大陸的統治權。中國共產黨能夠始終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支持,故能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
2.經濟上:由于美國的經濟侵略、國民黨的野蠻掠奪、官僚資本的巧取豪奪和內戰的巨大消耗,國統區經濟陷入崩潰,民族工業陷入絕境;中共在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和經濟建設,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七屆二中全會上確立了沒收官僚資本、限制與利用私人資本、對農業手工業改造的基本政策。
3.對外關系上:抗戰勝利后,中國成為聯合國創始成員國和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美國推行扶蔣反共政策,國民黨集團大肆出賣國家主權;七屆二中全會上確立了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侵略勢力,中國人民由此贏得了民族獨立。
4.思想文化上:《論人民民主專政》發表(1949年6月),毛澤東思想得到繼續發展。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勝利,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是20世紀人類歷史上最具影響的偉大事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