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要勇于在更多元的賽道領跑
2024-04-11 21:46:43教育部陽光高考信息平臺
又到大學生就業季,每年的就業季,輔導員都會“上足發條”,無論白天黑夜,及時給學生發布各類就業資訊;無論刮風下雨,也會定期為學生舉辦各種招聘會。此時的政府部門,更會千方百計整合企業資源,拿出內部崗位,為學生就業創造實打實的機會。多方努力,各方攜手,都為確保大學生順利就業。但對于大學畢業生來說,如何在求職時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崗位,不僅需要對求職方向有清晰的認知,還要有打破心理藩籬、嘗試更多領域的勇氣。
別讓學歷成為去不掉的心理枷鎖
如今,大學畢業生的比例逐年上升,年輕人學歷普遍提高。然而,這一份大學文憑也給越來越多的學生在就業時套上了“選擇的枷鎖”;它在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更高平臺的同時,也變相造成了他們擇業時“眼高手低”的尷尬,甚至不同大學之間,從985、雙一流高校到211高校再到雙非高校之間還形成了“鄙視鏈”。長久以來,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和初入社會的個人能力局限往往讓不少畢業生的職業愿景無法輕易達成。
在整理學校體育與健康學院今年應屆生的就業表格時,我們發現,學生的就業選擇大多分為兩種,一種是已經得到offer當老師的,另一種占絕大多數,即,待就業但是就業意向也是當老師。“不是在當老師,就是在去當老師的路上”,這是學生之間常常互相調侃的說辭。
可師范院校體育類專業畢業的學生歸宿只能是當體育老師嗎?是不是不當老師就“不值得”“不體面”?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很多體育類專業畢業的學生會認為,當健身教練同那些“沒學歷”“社會上隨便考個教練證”的人一起工作,會凸顯不出自己的“學歷”價值。
其實并非如此。我的一個健身界的朋友,十年前從大學的體育學院畢業后,就去健身房當起了健身教練。今年,他即將在上海擁有屬于自己的健身房。他正是在當健身教練的過程中,一步步摸索健身行業的運營邏輯,建立屬于自己的客戶脈絡,進而從一個普通的健身教練,干到門店經理、區域經理,最后積累起自己的“第一桶金”,開創屬于自己的健身事業。
勇敢嘗試更多領域不等于簡單下沉就業
青年人要有勇氣去嘗試更多領域。但是,打破自己心理的藩籬、勇敢嘗試更多領域并不簡單等同于下沉就業,比如,某媒體所報道的“211高校女生畢業后收廢品”“碩士畢業擺攤賣糯米糍”等。
當然,職業從根本上來說本來就不應該分三六九等,更不應該抬高“白領”、貶低“藍領”。
高等教育對學生的改變應該是思維的差異,而不是學歷的改變。我們曾經不解于北大畢業生陸步軒轉行賣豬肉的新聞,卻不知他的“壹號土豬”在2008年就已入駐全國30多個主要城市,當年銷售額達18億元;我們也曾驚訝于天津農學院的張桂芳回鄉當村支書的熱點,卻不知她在回村后的兩年多,帶領村民修路、清理河道、修建公共設施,做了一件件實事,偶然間成為擁有42.4萬粉絲的網絡紅人的同時,也為三家村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外界關注。
由此可見,大學生可以淡泊學歷去任何行業,但是當我們在從事一份職業的同時,更應當看到其所在行業領域的長遠發展,諸如保姆行業背后的家政產業、外賣背后的物流產業。無關在何處“播種”,重要的是如何生根發芽、如何茁壯成長。
每一個人的價值不僅在于他們的付出,更在于他們的創造,自主創造附加價值。求職時,既不要畫地為牢,也不要拉到籃里就是菜,受互聯網各種聲音的影響,做出倉促且沒有規劃的選擇。
打破心理藩籬需從兩方面入手
大學畢業生求職時打破心理藩籬需要從多個方面著手。
一方面就是個人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氣。明晰自己的職業道路,厘清自我價值定位。職業不分貴賤,但每一條賽道本身都有垂直高低之分。摘掉學歷標簽的目的不是讓我們去下沉擇業,而是號召我們在本來“看不起”的路徑上爭做賽道的“領跑人”。作為新時代大學生,不僅要懂得底層邏輯的思維價值,更需要褪去學歷本身給自己附上的“標簽”與枷鎖。
另一方面則需要社會層面心態的轉變。對于Z世代而言,由于生活條件的整體提高和社會壓力的不斷增大,夸夸其談號召“奉獻社會”的老舊說辭對于00后而言并不奏效。這一代年輕人更關注自身的發展前景與個人感受。所以,無論是家庭、學校、還是整個社會,在號召大學生就業時都應轉變自身的“說理思維”,結合當代青年的社會處境和發展心理,提出有建設性的、針對性的建議,并給予他們選擇維度上的最大包容。只有當社會層面的就業觀念得到轉換,每一年“最難就業季”的就業壓力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