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就業”需要“冷思考”
2024-04-11 21:46:21教育部陽光高考信息平臺
高校畢業生能否順利就業以及就業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也是檢驗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
當前,直譯自西方“GapYear”的“間隔年”,正成為越來越多青年在工作與畢業銜接期間的一種選擇。他們告別傳統的“畢業就工作”模式,通過游學、義工、支教、實習或者旅行等方式給人生按下暫停鍵,來體驗新的生活。間隔年中國化的具體表現便是所謂的“慢就業”。
快迭代:順應時代的職場壓力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近年來各地擁有大學文憑的人口比例快速提升。這一現象導致本科學歷的“稀缺度”下降。在“快迭代”的背景下,職場競爭加劇,就業門檻也在不斷提高。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2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在疫情影響下,大學生的就業現狀呈現出兩種趨勢:一是大學畢業生的薪資增速逐漸放緩,二是應屆生選擇考研、考公的比例持續上升。
據教育部統計,2023屆高校畢業生規模已達1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人。和忙于投簡歷、面試的畢業生不同,有一部分畢業生在求職之前,通過備考、志愿服務、參軍入伍、陪伴家人等方式延遲畢業。他們通過間隔年的方式,讓自己暫緩一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進一步增進自我了解。
慢就業:接地氣的探索方式
間隔年中國化所呈現出的“慢就業”現象,折射出新時代青年群體多元化的擇業觀念。很多在老一輩人眼里算不上“正式”的工作,為年輕人就業提供了新渠道:開淘寶店鋪、做代購、當主播……一些學生能夠以此為生,畢業后并不急于去找一份固定的工作。
由于實踐時間與地點的靈活性較高等原因,間隔年越來越受到青年群體的青睞。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將間隔年簡單理解為“浪費青春”,或放空式的“空白年”。慢就業不是頹廢的“懶就業”,也不是啃老式的“不就業”。其作為一種接地氣的成長方式,主要目的在于讓畢業生在行走中體悟人生、充實內心。不管以何種形式,間隔年的精神內核始終是一致的:走出舒適區,體驗新環境,增加人生新可能。
走進大學校園之前,許多青年尚未對自己的天賦才能和興趣愛好形成清晰的認知,就必須作出專業選擇甚至職業選擇。而對于青年來說,深入了解自我,明晰自己的才能與志向,了解社會的現狀與需求,明確未來的人生規劃,需要一定的時間與心理空間。而通過間隔年的方式,可以讓青年學子更好地明確人生目標。
冷思考:不盲目的應對策略
目前,我國教育體系對個體探索的引導仍有待加強,社會化教育也有待進一步普及。囿于傳統思想和刻板觀念的束縛,人們習慣性地將人生的可能性局限于學校與職場之間。值得注意的是,“被動”的慢就業現象折射出新時代教育、就業等層面的多重隱憂。
一是認知偏差。不少大學生的高考志愿填報決策仍是在家長的“包辦”下完成的,遵循著按部就班的成長模式。部分學生在步入高校后依然表現出“得過且過”的迷茫狀態,對自身職業定位存在偏差,對就業困難預判不足。
二是需求脫節。目前,一些高校的專業設置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與社會需求不匹配的問題。與此同時,大學畢業生的素質與技能和用人單位需求之間也存在脫節。
三是環境沖擊。近年來,勞動力市場受不確定因素沖擊較大,傳統就業模式受到史無前例的挑戰,職場需求的變化、職業上升空間的不確定性都對畢業生就業造成重重阻礙。
被動“慢就業”可能是無奈之舉,主動“慢就業”則是自主的選擇。但我們需要清醒地意識到,慢就業并不適合所有人,它是建立在社會支持系統相對包容、物質條件相對充裕的基礎之上的。青年如果對自己未來的道路缺乏自主規劃、逃避社會競爭、喪失人生志向,使慢就業成為啃老的遮羞布,則不值得提倡。
當“快迭代”遇上“慢就業”,中國間隔年的實踐者應當如何應對“就業潮”?這是每一個青年學子都不可回避的問題。筆者認為,一是要重視職業生涯規劃,樹立正確的擇業觀。青年學子需利用間隔年了解行業發展前沿,培育新時代就業價值觀。二是適度降低預期,主動提升自我。青年學子進行職業探索時應敢于試錯,在努力學好專業技能的同時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爭當復合型人才。
“慢就業”需要“冷思考”,更需要“穩行動”。自主地踐行間隔年,對青年獨立自主性格的培養、正確人生價值觀的塑造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筆者相信,間隔年在不久的將來會受到越來越多當代青年的青睞,成為實現青年自我成長、自我蛻變、自我超越的有效途徑之一。